(四)構建新型科技金融體系
著力推進國家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省建設。以建設蘇南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范區為重點,創新科技與金融結合的體制機制,建立科技投融資風險分擔、科技企業成長撫育兩大機制,推進科技投入方式、新型科技金融組織、科技金融服務和品種三大創新,建立科技企業信用、科技擔保、科技金融服務、科技金融政策保障四大體系,全面提升科技金融發展水平。
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充分發揮省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通過階段參股、跟進投資、投資保障和風險補助等方式,推進地方設立引導資金,吸引境內外股權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公司等投資機構在我省開展創業投資業務,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努力形成政府資本為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的多元化格局,到2015年,創業投資管理資金規模達到2000億元。推動天使投資加快發展,支持成立“天使投資聯盟”,探索建立政府引導資金和與社會資本共同支持種子期、初創期企業成長的聯動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確保政府資金有效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向初創期企業投資。切實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撫育能力,到2015年,力爭50%以上的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設立“種子基金”。
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推進國家高新區開展國家股份代辦轉讓系統試點。啟動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以創業板、中小板為重點,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輔導一批、送審一批、上市一批”的要求,集成各類科技計劃和各地上市補貼資金,加大對科技型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的支持力度,為高成長性科技企業上市開辟綠色通道。
積極發展新型科技金融組織。探索建立一批科技擔保公司、科技保險公司,支持和推動有條件的地區設立科技支行。推進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建設試點工作,逐步擴大到建有省級以上科技產業園的市、縣(市、區),鼓勵其探索適應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模式。到2015年,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超過100個。支持各地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穩步推進知識產權質押、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交易、科技企業債券、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等工作,完善銀行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和獎勵機制,引導激勵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進一步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鼓勵各地建設政府資金引導并具有撫育孵化功能的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加速器、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等創新創業載體。探索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依托省產權市場和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市場化運行并實行自律管理的綜合性產權交易服務機構。整合集成現有科技資源,建設面向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具備信息發布、網上投融資交易對接等功能的科技金融信息平臺,暢通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信息通道。
(五)健全科技服務體系
加強政府宏觀引導與市場機制建設的有機結合,以模式創新為核心,以環境營造和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推動研發設計服務規模化、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社會化、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化、科技咨詢服務專業化,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努力滿足產業技術創新、企業自主創新和公共科技服務的巨大需求。
推動研發設計服務規模化。引導高新園區等科技資源密集區積極發展研發服務外包、合同研發組織等研發服務新業態,支持南京科技廣場、常州科教城、泰州醫藥高新區等研發集聚區加快發展,形成特色化、專業化研發服務業集群。面向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并集成資源,建設一批專業公共研發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儀器、數據、文獻共享和專業技術服務。積極培育第三方的工業設計機構,鼓勵成立研發服務聯盟,開展技術和服務模式創新,制定行業技術標準。推動第三方檢測服務機構發展,鼓勵制定技術檢測服務行業標準,形成一批綜合性檢測服務品牌機構。到2015年,重點培育100家研發設計與服務年收入超億元的骨干企業。
推動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社會化。探索新型技術轉移合作模式,提升成果轉移轉化機構的社會化運作能力。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中心,進一步促進技術產權與資本的結合,推進知識產權的轉化和產業化。加強區域性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鼓勵各地普遍建立技術轉移轉化服務中心,加大專業化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與技術、知識產權等要素市場的聯動,增強服務功能和增值服務能力,并依靠市場機制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強化對蘇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設的持續支持,完善社會化服務功能,促進更多的科技資源向蘇北地區集聚。
推動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化。支持創業服務新業態發展,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多樣化的孵化器網絡建設。整合創新創業服務資源,加快發展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生創業園、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加速器等科技創業園,加強與專業科技服務機構的合作,大力推廣“孵化加創投”的孵化模式,為高成長企業做大做強提供資本、人才、市場等深層次服務,形成網絡化創業服務體系。到2015年,科技創業園面積達3000萬平方米,建成10個規模大、創新功能完善、集聚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國際創業園以及50家以上專業孵化器。
推動科技咨詢服務專業化。加強信息咨詢、管理咨詢、評估評價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鼓勵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從事科技咨詢活動。加快科學數據、科技文獻、數字圖書館等信息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建設,著力建成面向全省企業服務的紫金呼叫中心。扶持一批信譽度高、管理規范和具有較強服務能力的大中型評估機構和科技智庫發展,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和服務理念,促進本土管理咨詢服務企業的品牌化發展,培育一批管理咨詢服務示范機構。
四、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創新驅動戰略的要求,著力加強重大科技平臺建設,著力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型企業,著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著力推進產業高端發展,著力滿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取得重大突破,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加快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以引導產業鏈向高端攀升為目標,加快突破優勢產業核心技術、前沿先導技術、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大力推進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大幅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使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到2015年,國際PCT專利超過1000件,主要產業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1.加快突破優勢產業領域核心技術。選擇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網絡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等已形成較大規模的優勢產業,瞄準高端環節和產業鏈關鍵節點,集中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術。
新醫藥。重點突破新型疫苗設計、基因工程藥物、核酸類藥物、多克隆抗體、細胞工程及組織工程、干細胞治療標準等核心技術。加大大品種藥物技術改造、專利到期藥物搶仿力度,加強江蘇傳統中藥的二次開發,加快突破藥物合成、結晶純化、劑型工藝等產業化技術。開發高通量低成本生物芯片技術、快速DNA測序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材料微納米制造技術、生物標志物與功能分子篩選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大幅度提升我省醫療器械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新能源。重點發展新一代光伏電池柔性印刷工藝及成套裝備,研究基于新原理新結構的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加強新型環保多晶硅生產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加快風電技術國際化研發,研究適合我國風場風況的整機設計平臺和翼型數據庫,開發風電主軸用特鋼、風機主控系統等。研究開發間歇式能源大規模集中并網技術、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能等技術,發展第三代核電關鍵設備、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大容量儲能、智能電網及生物質能技術。
新材料。重點發展石墨稀、碳纖維、特種纖維、膜材料、高強合金、第三代半導體、高性能高分子、生物可降解等戰略性基礎材料。研究開發微結構控制、高效催化、功能改性、表面增強、超塑成型、超純分離等先進制備技術。重點突破T800碳纖維、大飛機用鈦合金、海洋工程用超厚甲板鋼、石油化工用滲透汽化膜、平板顯示玻璃基板、4英寸砷化鎵外延片、電力電子用碳化硅、生物基高分子等重大產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鋼鐵行業的熔融還原、化工行業的加氫催化、半導體行業的低溫還原等新一代綠色制造工藝。
節能環保。重點發展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煤潔凈燃燒、中水處理、碳捕獲及回用、生物法固廢處理等工程化重大技術。研究開發直流輸變電電網節能、半導體照明、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照明、高壓變頻工業節能等新一代節能技術。重點突破低溫強化換熱、靜態無功補償、重金屬廢水處理、高負荷生物脫氮除磷、電子廢棄物貴金屬高效分選等新一代環保技術,著力提升節能環保技術集成和成套工程設計能力。
網絡信息。重點發展物聯網、新型顯示、光通信及衛星通信、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新型移動智能終端等電子信息的新興方向。物聯網重點研發新一代低耗高能新型傳感技術、節點組網及系統集成技術、物聯網系統測試及安全技術等。研究開發“三網融合”演進技術,移動互聯技術,新一代無線局域網技術,智能搜索引擎技術,海量數據存儲處理技術,自組織網絡技術、納米級封裝全套工藝技術等。加強高世代線平板顯示等領域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形成自主技術及配套能力。研制第四代移動通信、高密度集成電路封裝、融合通信系統等重大產業技術標準。
現代裝備。重點發展高速高精基礎加工、特高壓輸變電、大型海洋工程、高速軌道交通、智能化工程機械和航空制造等先進裝備制造業。突破仿真建模、數字化設計、精準制造、智能管理等關鍵技術。開發數控主機與功能部件超精密設計、國產高檔數控系統、高鐵重載牽引傳動、大型盾構掘進控制、重型燃氣輪超超臨界、大功率動力液壓傳動、光電設備智能檢測等技術,全面提高現代裝備的綠色制造、高可靠長壽命等集成技術水平。
2.加快突破產業前沿領域重大技術。跟蹤世界高技術產業發展,在干細胞、轉化醫學、合成和系統生物、云計算、高溫超導、微納制造、氫能等關系未來競爭的重點領域,面向產業化發展需要,超前部署一批先導性前沿技術,加強基礎科學研究,集中力量進行突破,持續提升新興產業與優勢產業發展水平。
前沿高技術研究。干細胞重點研究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制備方法及調控、干細胞臨床轉化、干細胞移植免疫調節等技術。轉化醫學重點研究分子標志物的鑒定和應用、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等。合成和系統生物重點研究新基因合成、新微生物合成、大宗化學品生物合成等技術。云計算重點研究分布式數據存儲、高級別安全加密、快速數據定位、云計算編程模式、數據深度挖掘等技術。高溫超導重點研究高性能低成本高溫超導材料制備技術,開發高溫超導在醫療、通信、電網等方面的應用技術。氫能重點研究氫制備用低鉑催化劑、高容量儲氫材料和氫能發電等技術,開發太陽能高效制氫、規模化生物質制氫等新一代氫發生技術,開發氫能低成本大規模利用技術。微納制造重點研究MEMS集成技術、微執行器技術,亞微米至納米級微測控技術,開發面向光伏、芯片、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微納表面形貌測量、控制與加工等應用技術等。
基礎科學研究。強化“一個注重、二個面向”的基礎研究工作導向,注重提高國家基礎研究計劃的組織程度,加強國家重大科學成果向江蘇的應用延伸和產業化轉化;發揮高校院所原始創新作用,面向產業高端發展的重大需求,組織江蘇“973”應用基礎研究專項;面向青年科技人員創新需求,設立青年科學基金,重點支持35歲以下青年人才從事基礎研究工作。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長遠部署,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新材料、綜合交叉和重要科學前沿等領域的戰略需求,重點開展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基礎性研究,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研究,復雜系統、災變形成及其預測調控的基礎性研究,能源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基礎材料改性優化、新材料設計探索及其服役失效的機理研究,極端環境條件下制造的科學基礎等,大幅度提高我省原始創新能力。
3.加快突破產業化應用領域重點技術。面向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需求,遴選一批我省已形成領先優勢、產業滲透性廣、輻射帶動力強的關鍵技術,加快在重點行業和主要領域的推廣應用,形成新的產業化技術突破,拓寬技術應用空間,培育新興產業增長極。(1)加快推進生物技術在工業、農業、環保等領域的應用,重點突破工業酶制劑、高效生物催化劑、轉基因育種、水污染生物治理等核心技術,加快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2)加快推進膜技術在新型環保、工業生物、精細化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重點發展水處理膜、氣體分離膜、特種分離膜等有機、無機功能膜材料等,加速膜技術的工程化、規模化、產業化進程。(3)加快推進納米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微制造技術的交互與融合,重點發展納米材料及器件,加速納米技術應用與產業化。(4)加快推進傳感技術在智能工業、感知礦山、智慧旅游、現代物流、智能交通、感知健康等典型領域的示范應用,重點發展新型感知核心芯片和器件技術、關鍵節點技術和系統支撐平臺技術,加速物聯網產業迅速發展壯大。(5)加快推進智能技術在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的輻射應用,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突破機器人與智能裝備設計方法、制造工藝、智能控制和應用系統集成等技術,加快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6)加快激光技術在機械、通信、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突破全固態高功率激光發生器等大功率激光器技術,開發飛秒激光生物分子微納加工技術、激光表面改性處理技術等,壯大激光加工與應用產業規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