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為充分發揮科技對轉變發展方式的支撐引領作用,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發展規劃。
一、形勢與要求
(一)“十一五”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我省把科學技術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大力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加快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科技發展目標任務。科技投入顯著增長,201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1%;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研發平臺體系日趨完善,本土大中型企業建有研發機構的比率實現翻番;知識創新產出顯著提高,2010年,全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23.6萬件、13.8萬件,均居全國首位;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10年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3%,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并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科技園區蓬勃發展,2010年,全省16個國家和省級高新園區創造了全省40%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60%的新興產業產值;產學研合作深入開展,科技資源向江蘇匯集的速度明顯加快。經過5年努力,全省科技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創新創業環境日益優化,科技和人才優勢加快釋放,科技創新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為今后5年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江蘇全面實現小康并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期,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在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與人才強省基礎戰略的同時,把創新驅動提升到戰略層面,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這是我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作出的戰略抉擇,也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難題、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筑新的戰略優勢的必然選擇。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進一步強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全力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戰,推動江蘇加快向經濟強省跨越。
以創新驅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勢在必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江蘇實現向經濟強省跨越面臨的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也是“十二五”發展必須牢牢把握的主線。江蘇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正逐步衰減,發展越來越面臨資源瓶頸制約、環境壓力加大的嚴峻挑戰,主要依靠物質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優勢的發展模式已難以持續。江蘇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特殊的省情,決定了我省必須以創新尋求新的增長動力,走創新驅動的科學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創新,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以科技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以創新驅動破解發展動力約束,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創新驅動推進“兩個率先”勢在必行。江蘇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正處于由第一個率先向第二個率先邁進的關鍵時期,要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必須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作為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大幅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以創新驅動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
以創新驅動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勢在必行。當前,世界科技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加速,科學技術正孕育新的突破。世界主要國家都將科技創新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大幅增加研發投入,搶占發展制高點。我省已進入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期、科技創新的活躍期,特別是在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具備一定基礎,完全有可能搶占先機,實現跨越發展。必須牢牢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再創一個黃金發展期。
二、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為目標,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企業為重點,以發展創新型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著力攀登科技發展制高點,著力集聚高端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著力完善有利于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富有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提供強大支撐。
(二)總體思路
“十二五”時期,全省科技工作要著力創新一個體制,強化兩個支撐,構建三個體系,夯實四個落腳點。
創新一個體制。把體制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積極探索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新機制、新途徑,在強化知識產權激勵、整合科技資源、加強技術轉移、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建立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具有江蘇特色的科技體制。
強化兩個支撐。1.強化科技投入支撐。把科技投入作為戰略性投資,加快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推動政府引導性投入穩步增長、企業主體性投入持續增長、社會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長,以高強度投入支撐創新驅動。2.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培養、引進和用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為核心,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以規模宏大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支撐創新驅動。
構建三大體系。1.圍繞產業高端化發展需求,創新產學研有機結合機制,推動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創新的戰略伙伴關系,加快構建富有活力的產學研結合體系。2.完善科技和金融結合機制,積極探索支持科技創新的融資方式,打造“有金融助力的科技,有科技特色的金融”,加快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科技金融體系。3.優化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布局,強化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發展技術轉移服務聯盟,促進資源共享,加快構建社會化網絡化科技服務體系。
夯實四個落腳點。1.堅持主體是企業。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基點,推動科技平臺、科技人才、科技政策向企業集中,大力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顯著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2.堅持方向在產業。把推進產業技術創新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主攻方向,圍繞新興產業倍增、傳統產業升級和服務業提速三大計劃,組織產業重大技術突破,打響“江蘇創造”的品牌。3.堅持重心下基層。把激發和調動廣大基層的創造活力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保障,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鄉鎮建設,總結推廣先進做法和經驗,形成千軍萬馬推進科技創新的生動局面。4.堅持服務惠民生。把科技惠及民生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的本質要求,推進科技進步與提高和改善民生緊密結合,加強先進適用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使科技成果能夠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和諧社會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自主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重點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實現重大突破。力爭在“十一五”基礎上實現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三個“翻一番”,發明專利授權總量、創業投資規模、民營科技企業總數三個“翻兩番”(見下表),科技發展主要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在全國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
三個“翻一番”與三個“翻兩番”指標數據如上圖。
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以上。
知識創新產出大幅增加。到2015年,百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專利授權數達400件。知識創造、知識應用與知識轉移的速度和效益明顯提高。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數居全國前列。
高新技術產業層次明顯提升。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0%,高新技術產業中高端環節產品產值占比達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