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能花市場的錢嗎?
建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基金
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
2011年伊始,首創集團發布公告,國內水務龍頭企業首創股份將在水處理業務上投資60億元。而環保行業的“巨無霸”——中節能集團也正持續開疆擴土。但這種“不差錢”的狀態仍然只局限在國有環保企業中。
一直以來,我國環保產業的投融資體制,都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國債、銀行為主要渠道,社會性資金缺少投資通道。而今后幾年,這一狀況將有望得到改善。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此前透露,“十二五”期間,國家強調以市場化的方式推動節能減排,擴大市場融資渠道,創新投融資方式;在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實現中央政策指導和資本市場運用的有機組合。
在“十二五”巨大的環境保護資金需求面前,以政府為導向的環保產業投資顯然力不從心。而社會資本量大,對于回報穩定的環保市場也有巨大興趣,關鍵是如何引導這些資金投入到節能減排等環保領域,這就需要擴大市場融資,創新融資方式。有關部門考慮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建立節能環保產業的投資基金;二是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
而在2009年年底,由通用(北京)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的環境產業基金,作為中國第一支環保產業基金,主要投資于水務行業,邁出了第一步。據悉,當前工信部正在與證監會、銀監會包括人民銀行研究創建一種聯動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優先考慮節能環保、減排、低碳技術應用的企業上市。將創業板、中小板作為創業投資、節能減排投資的一種退出機制,發揮資本市場與政策的組合效應。
這對于已經顯現資金風險的環保企業來說,將是重大利好。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相關分析師指出,在市場化進程并沒有穩定成熟的情況下,傳統的融資渠道有逐漸萎縮的趨勢,這導致市場對水務等相關行業的發展空間較為憂慮。
一方面,雖然環保板塊表現搶眼,但上市環保企業仍然無法利用重要的治污項目直接融資,融資潛力受限。另一方面,風投、PE這些活躍的資本對國內環保產業的參與度也并不高。水務等環保市場雖然可以吸引大量資金,但由于市場較為分散,尋找相當規模的投資對象有一定困難。
而盡管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水務等環保行業,但一直以來的投融資政策體系并沒有為眾多資本創造大的發展空間。“十二五”期間,若要擴大市場資源的利用,有必要鼓勵民間資本與風險投資參與環境保護,并且在制度創新和信貸支持方面積極探索水務等成熟領域的資產證券化。
哪些事可以放心交給市場?
部分專業操作能否市場化運作?
企業污染治理服務能否外部化?
不久前,無錫市與相關企業簽署協議,以COQT模式共同承擔無錫市空氣環境監測系統的投資、建設、運營、質量控制與數據應用。COQT模式是指環境監測由企業建設、運營、維護、提供有效的數據,政府驗收、監督、考核、購買數據。
政府部門由原來的實施者成為相關服務的購買者,這一角色的變化是現代服務型政府職能變化、定位轉型的要求,也是相關產業市場發展的前提。如今,在環境監管的不少領域也有著這樣的現實需求。
業界人士指出,以前由隸屬于環境管理部門的事業單位承擔的專業工作的操作,如環境監測、監理,環境審計,環境規劃,環評,事實上都能夠以外包的形式實現市場化運作,而相關的產業將得到迅速發展,環境服務業的“疆土“也將隨之不斷擴展。
業內人士指出,中央政府現在主張地方政府部門減少行政性服務職能,減少事業編制,這也符合國際潮流。事實上,由行政機構自己承擔某些服務,成本高,服務質量也難以保證。而在監測領域,無錫的做法正在成為各地開展相關建設的樣板。
而從更廣意義上來說,需要職能外部化的不僅僅是政府。當前,清潔生產、節能減排、處理廢水等環保項目都在各企業內部消化,這在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看來,并不屬于環保產業的范疇。“真正的產業化是需要對外服務的,不把服務向外部轉移,就不能實行社會化服務,就沒辦法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也無法形成規模化。中國的環保產業要發展,最先要解決的是內部服務外部化。”
正是在定位方面的“偏差”導致了我國的環保產業化程度還不高,技術力量都停留在各個行業內部,創新力量也十分薄弱。“一個企業只要把自己的治理需求解決就滿足了。這樣一來,市場機制就難以發揮作用。有的公司為了解決自身排放問題,引進了很好的技術,但也只是內部消化,制約了技術的推廣。”傅濤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