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朝陽產業,也是困難的產業,享受著成功喜悅也承受著成長之痛。此時的節能服務產業,更像是前幾年企業一擁而入的風電產業,初嘗碩果的公司還在吸引更多的公司不斷加入。“十二五”的藍圖已經展開,面對更大的市場,能發展起來的企業才是“真金”。
就在節能服務公司蓬勃發展,不斷創新高的時候,2011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的一封通告給節能服務產業敲響了警鐘。15家節能服務公司因存在資質申報材料造假或項目造假等問題被取消備案資格,并收回這些節能服務公司所有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獎勵資金。
經歷了“十一五”的高速成長,節能服務產業應以更加理性的態度面對“十二五”。
發展現狀: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或將面臨洗牌
2010年4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2010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組織申報工業領域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案例的通知》。相關文件的密集出臺,標志著我國合同能源管理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
據調查,我國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已經從2005年的47.3億元遞增到2010年的836.29億元,增長了16倍;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從2005年的215.45萬噸遞增到2010年的2662.13萬噸,增長了11倍;從業人員從2005年的1.6萬人遞增到2010年的17.5萬人,增長了10倍;節能服務公司也從1998年的3家遞增到2010年的782家。
張志勤認為,我國節能服務發展目前呈現三個明顯特征。首先,冶金、建材、石化、電力等工業領域的較大型節能項目仍然是拉動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十一五”期間,工業領域的總產值的年平均貢獻率均在70%左右。其次,東中西部發展不均衡,“十一五”期間,東、中、西部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分別為48.7%、36.2%、15.1%。再其次,是從商務模式看,節能量保證型處于主導地位,占57%,節能效益分享型占32%,能源費用托管型占8%,金融租賃型占3%。
根據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2010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年度普查,節能服務公司對產業新政策寄予厚望,但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現出了憂慮。
首先,關于產業政策方面,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但稅收方面的實施細則尚未出臺,相關稅收政策還未能落實;地方具體政策與國家扶持政策不一致;國家出臺的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政策僅限于節能量分享型項目,節能量保證型、能源費用托管型及融資租賃型等類型的項目尚未納入資金獎勵范圍;政策鼓勵大型重點用能單位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則會造成該類型公司對節能服務業的壟斷,對其他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形成行業壁壘;注冊資金不足500萬的小規模節能服務公司被排斥在政策扶持之外,與能夠享受到國家財政政策的節能服務公司相比,落差進一步加大;缺少適應市場需求的風險分擔機制,政府在用能單位誠信方面缺少相應管理政策,政府機構自身不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方式,節能表率作用不明顯。
其次,關于融資層面方面,由于大多數銀行不注重節能,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缺少節能方面的培訓和考核,使得綠色信貸仍多停留在紙面,不能滿足節能服務公司的融資需求;缺少對資產規模較小的節能服務公司提供融資的相關機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未來權益的交易、質押和保理業務等尚未普遍開展,項目預期權益不能獲得融資。
第三,關于節能服務行業及市場層面方面,節能服務行業缺乏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和管理;缺少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及專家服務平臺;用能單位主管領導缺乏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認識。
目前,我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大幅增長,普遍存在規模小,產值不高,產業集中度比較低,大部分節能服務公司技術服務能力和資金實力都較弱。可以看出,根據規劃安排,國家相關部門將重點支持有一定規模和技術、資金實力的節能服務公司做大做強,一些資金和技術實力不強的節能服務公司面臨洗牌將是不可避免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