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Bertelli卻又拿出了家長式管理的那一套,對內實行鐵腕,對Gucci也是百般挑剔,最終Bertelli竟然痛斥Gucci抄襲Miuccia的設計,并以此為由轉手將所持有的股份全部賣給了LVMH集團。
無論是出于理智還是賭氣,Prada將Gucci拱手相讓后,就基本向奢侈品集團第一梯隊說再見了。手里剩下的都是尚處在發展初期的品牌,無法讓其大放異彩。而集權中心制的管理使得各個品牌無法獨立運轉,完全受制于Bertelli的直接管控。強烈的控制欲使得Bertelli甚至會插手其他品牌設計師的設計方案,Jil Sander被收購后,其品牌設計師幾乎立刻與Bertelli決裂,并在幾個月內離任。沒有了設計師的品牌就如同被抽走了靈魂的軀殼,而Bertelli就是有這種“魔力”也只能將收購來的品牌設計師一一惹毛。
LVMH集團已經長成了以資本運作驅動的巨無霸,與Prada境況更為相似的是同為意大利世家的Giorgio Armani集團。但Giorgio Armani集團卻走的是另外一條路。為了增加產品線并擴展業務范圍,Armani以品牌授權的形式涉獵了很多單靠自身資本力量難以進軍的行業,小的如香水、化妝品和眼妝,大到專業運動服裝、婚紗店、甚至酒店,有些是采用合資的方式,有些就只是單純授權。但Armani永遠在問自己一個問題:除了品牌,還有哪些資源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盤活、滲透的?進軍專業運動服裝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科技研發能力,做婚紗店其實是在利用現有的設計資源擴展零售終端。
由于沒有一位像Bertelli這樣控制欲超強的CEO,Giorgio Armani集團的管理還算靈活,更“幸運”地成為LVMH集團的假想敵。目前,LVMH集團面對的四大勁敵分別是Gucci集團、華倫天奴時尚集團、Hermès集團和Armani集團。今年初,LVMH集團突然入股Hermès集團,準備收割勝利果實,而Prada已經不在其視線范圍之內。
但這恰恰為Prada發力亞洲市場提供了一個空檔。
大眾與小眾
Prada之前幾次的上市地點均選在意大利米蘭,但今年卷土重來卻在米蘭和香港之間選擇了他鄉。Prada如此欣欣然在港上市,也是看好亞洲市場的發展前景。一來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外加日本穩坐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亞洲自然成為奢侈品牌的新福地。二來Prada正在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擴張,2010年,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收入總額相比2009年增長了75%,升至3.89億歐元,該數值相當于集團總營業額的20%.
所以在今年2月,Prada在北京第一次舉辦了春季時裝秀,并特地為迎合中國消費者,將設計師在去年9月米蘭秀展上用的棉質面料換成了絲綢,帆布包也換成了絲綢和皮革。而Miuccia Prada更是破天荒地出現在秀場,并表示年內在中國要再開8家店。
從某種程度上說,奢侈品是為一小部分人服務的,奢侈品也樂于將自己塑造成人人夢想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夠擁有的形象。但在這大眾渴望與小眾消費之間的平衡該如何把握,遠不是靠價格杠桿便能達到的。
人們購買奢侈品是認為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為了滿足這種心理,奢侈品牌在現實世界中,莫不是將直營店、旗艦店建造得華麗氣派,來配合品牌形象的宣傳,但Prada卻劍走偏鋒,愣是把本該刺激顧客消費的商店做成了裝置藝術。
2002年,Prada邀請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師Rem Koolhaas設計的紐約Soho旗艦店亮相,但消費者大都咋舌。這個耗資4000萬美元建造的宮殿,波浪形的地面直接“翻涌”到地下一層,衣服被展示在可移動的籠子里,鞋子放在無法觸及的高處。Miuccia很得意設計師體現出了Prada對于高端時尚的理解,但他們卻忽略了過于前衛和藝術化的裝修風格使得顧客的購買沖動被分散。
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品牌建設同樣重要,但Miuccia是個不喜歡網絡的人,甚至堅決拒絕Twitter,并對其他品牌的網絡宣傳新招嗤之以鼻,因為她認為“快速傳播必然要犧牲品質”。有了這樣的領導者,Prada直到2007年才有了自己的官網,但在新媒體營銷方面表現最為靈活的Burberry已經摸到了互聯網的興奮點,一路從電子商務做到街拍網站,動作頻出。
但Miuccia卻對此惡語相向——“我不覺得在網上做了個風衣街拍網站就很了不起,就意味著品牌開放。相反,如果10年以后,人們回頭看,發現Twitter上的東西只不過是一堆廢話,我為什么還要給別人更多機會去誤解我?”
奢侈品品牌對于互聯網的認識總有一種誤區,認為這種海量的、聚眾的信息傳播與奢侈品所追求的小眾享受是水火不相容的,或者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是高科技與手工藝之間的矛盾。不得不說,奢侈品品牌起初有些懼怕互聯網,但互聯網并不會消失,只會與我們的生活結合得更加緊密。
另外有一點Prada需要意識到,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比歐洲奢侈品消費者年齡小15歲,比美國平均水平小25歲,這些活躍的購買人群不是不會上網的老頭老太太,而正是互聯網的重度使用者。所以,Prada要想觸及中國的目標消費群體,還真得想想該如何打開這扇“門”。
在2001年Prada第一次準備上市材料時,投行的咨詢師們曾經將這夫妻二人的合作關系列入到風險因素中,一旦二人決定不再一同共事,Prada是否還能保有現在的成績,需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仍是這兩位按照現有體制共同掌管Prada的話,在上市成功后企業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同樣需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為一個看上去很美但卻沒有門的店鋪會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品,但絕對不是一個能賺錢的好生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