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十年前,每年都會增加幾天的空氣質量達標天數——“藍天數”,為很多人津津樂道。最近,北京市對污染物濃度、PM2.5納入監測并著手大力治理。從大顆粒物到可吸入顆粒物,再到細顆粒物,北京走過了一條怎樣的發展與環保并行之路?
2007年11月15日,北京2007至2008年采暖季開始的第一天,本報4版刊發了題為《中心城區告別20噸以下燃煤鍋爐》的消息。這條新聞清楚地表明,煤煙型污染,是當年影響空氣質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治理空氣污染的主要著力點。時過五年,燃煤行將退出城區,而滾滾車流等帶來的二次合成細顆粒物成為人們關注的環保新焦點。
在車公莊大街一棟灰色樓頂,十幾臺暴露在外的空氣采樣設備,通過一條垂直的黑色管子,將室外的空氣樣本輸往樓下的自動分析儀器中,源源不斷。
在市環保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腦上,一串串數字相繼躍上屏幕,市民上網就能看到最近24小時內每小時的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
細顆粒物(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就這樣從去年年末開始和公眾見面了。北京治理空氣污染的進程,也從數“藍天”,邁入控制PM2.5的攻堅戰中。
“空氣污染防治和經濟快速發展,是一對矛盾體。”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于建華說,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北京經濟發展,可以用“騰飛”來形容。但日新月異的首都卻面臨著發展和環境治理的艱難抉擇。
曾經,作為首都的北京集中了包括首鋼、北京焦化廠在內的大量工業企業、大型燃煤電廠環京而建。城區里,燃煤是市民做飯取暖的主要燃料。“冬天,走到大街上,濃重的煤煙味兒非常嗆人。”一直在南城居住的屠女士告訴記者,每到冬天,口罩是體質敏感的她必備之物。
1998年底,北京啟動了分階段控制、治理大氣污染進程。在快速發展進程中保護環境,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北京已走過了14年的艱難歷程。
起初,燃煤是北京空氣中污染物的首要來源,治理空氣污染的頭板斧也砍向了茶爐大灶。1999年以來,城區4.4萬臺機關單位的茶爐大灶完成“煤改氣”,1.6萬臺燃煤鍋爐拔掉“大煙囪”。此后,燃煤在本市能源比重中一直在下降。2010年,在能源消費總量增加82%時,燃煤消費量仍控制在1998年的水平以下。相應地,清潔能源天然氣用量由1997年的1.8億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約70億立方米,比重達到70%。
除了能源結構的變化,本市開始以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來換取環保。首鋼、北京焦化廠、北京化工廠等200多家重污染企業先后關停、搬遷,著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2010年本市三產比重超過76%,萬元GDP能耗達到了0.582噸標準煤,為全國最低!
2011年底,數場大霧引發全社會對PM2.5的關注,對顆粒物的控制由燃煤引發的大顆粒物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轉向更小的PM2.5。
市環保監測中心副主任趙越告訴記者,PM2.5天然成分少,大都是廢氣發生化學反應轉換而來的,北京地區PM2.5中含有大量化學反應產生的二次粒子,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還是影響城市能見度的主要因素。
又一場以降低PM2.5為重點的空氣質量攻堅戰開始了。
對產生可吸入顆粒物的“罪魁禍首”——燃煤,本市將加大削減力度。按照計劃,本市將推進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建設,替代燃煤機組;城六區繼續實施燃煤鍋爐和小煤爐清潔能源改造,到2015年建成無燃煤區。
經濟發展,北京主動選擇更嚴格的環保準入標準。環保等部門制定出禁止發展的產業名錄,不再新建重污染的制造加工及資源開發項目。實施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關停4家水泥生產企業,煉油規模控制在1000萬噸。對高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油漆涂料,實施清潔產品替代。落后產能和高污染工業企業加快淘汰步伐。
除了工廠,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成了空氣質量的大敵。今年5月31日,與歐洲主流環保標準同步的機動車燃油“京Ⅴ”標準正式發布,北京500萬輛機動車改“喝”更清潔的燃油。從1999年實施機動車“國Ⅰ”排放標準開始,北京在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別實施了機動車“國Ⅱ”、“國Ⅲ”、“國Ⅳ”排放標準及相應的燃油標準。而每一次機動車排放標準的提高,都能帶來15%至20%的單車減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