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在公共建筑領域,合同能源管理將大有用武之地。”近日,在建筑能效運營管理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座談會上,就當前我國公共建筑領域節能問題,與會的20家節能服務公司代表展開了熱烈討論,并達成以上共識。
空間巨大
“沒有最節能,只有更節能。”山東紹華節能服務公司的技術專家王志賢介紹,我國的建筑面積為世界最大,但95%以上建筑都是高耗能建筑。在建筑能耗中,供熱制冷占總能耗的60%,照明占30%,電梯及其他占10%。年均能耗為101.77千瓦時/平方米。
據今年“兩會”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關于推廣合同能源管理,促進公共建筑節能》提案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新建單體規模大于兩萬平方米、且采用中央空調的政府辦公建筑、大型商場、賓館飯店等公共建筑總量約4 ̄5億平方米。據測算,公共建筑節能潛力普遍在30%以上,有些大型公共建筑甚至可達50%以上。
各方力推
所謂合同能源管理,是指節能公司與用戶簽訂合同,為用戶提供節能診斷、融資、改造等服務,并從客戶節能獲益中收取報酬的一種商業模式。作為一種節能新機制,經過近30年的發展和完善,該項管理已在世界80多個國家推廣和應用,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非常盛行。
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通過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項目,在山東、北京和大連開展合同能源管理試點。隨著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目前各方已形成力推建筑節能“合同能源管理”的共識。2007年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節能運行監管體系,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等部委也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地方層面,25個示范省市已建立了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能耗定額制度。上海早在2002年,就由12個政府部門共同發起成立了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負責該市節能服務機構的備案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辦法的實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市場化服務也是蓬勃發展,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由2000年的3家已發展到現在的近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