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至今仍未收尾,甚至出現新的漏油點——原油油花從脆弱的地縫中持續溢出,罕見的事故原因似乎讓石油大鱷們都束手無策。在國家海洋主管部門要求的8月31日限期之前,作業方能否徹底封住溢油點,人們正焦急等待。
肇事的是國內最大的海上油田,此次溢油事故也再次敲響渤海環境保護的警鐘。渤海上承海河、黃河、遼河三大流域,下接黃海、東海海域,是一個半封閉的內海,也一直是環境質量最惡劣的海區。由于環渤海區域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關乎人民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基礎,再難也要“治渤”,這是一個不爭的共識。
日前,第二次渤海環境保護省部際聯席會議舉行,參會者有環渤海三省一市和環境保護部、國家海洋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等各方面的負責人。會議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09年初國務院批準《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0》以來,經過各方努力,渤海環境惡化趨勢正在緩解。“十一五”期間渤海水質趨于較穩定狀態,Ⅰ類和Ⅱ類水質比例為60%左右,入海河流斷面水質不斷改善,直排海污染源達標率逐年穩步提升。
與此同時,渤海溢油、海冰、赤潮、水母等海洋環境災害與突發事件頻發,不斷威脅著渤海海域生態安全和公眾用海需求。頻繁發生的重大環境災害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溢油災害,近年來發生的規模和趨勢都呈上升狀態。
渤海環境依舊十分脆弱。尤其是在新一輪海洋開發高潮的壓力下,海洋環境風險日益加大,海洋生態災害持續增多,渤海面臨的突發環境事件風險正在積聚。
溢油風險猛于虎
化工廠、煉油廠密集、船舶數量猛增,環境壓力巨大
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發生之后,周邊海域的居民特別是養殖戶一直膽戰心驚。盡管經過專業部門檢測,一些海岸的油污和此次溢油無關,但是也檢測出部分近岸海灘比如遼寧綏中東戴河浴場沿岸和河北京唐港淺水灣浴場,漂浮的就是來自蓬萊油田的原油。
“渤海油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溢油風險正在加大。”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副司長王斌表示。
大型溢油事故一般有三種類型:陸岸溢油、船舶溢油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溢油。國家海洋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渤海共發現12起油污染事件,均為小型溢油事件,與船舶泄漏有關的燃料油溢油事件為10起,占渤海溢油污染事件的83.3%,由石油勘探開發造成的原油污染事件2起,占16.7%。截至目前,今年渤海已經發現溢油14起,其中8起為燃料油,3起為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另有3起為不明來源原油。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數量不多,但一次蓬萊19—3油田溢油,其規模和危害已超出人們的想象。
專家認為,根據近年我國近岸海域發生的溢油污染事件統計資料,船舶泄漏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活動是造成海上溢油污染的兩大主要因素。隨著環渤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入海船舶數量迅猛增加,渤海已成為我國沿海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高風險水域,特別是重特大船舶溢油污染的風險增大。
同時,渤海目前已投產海洋油氣田24個,海上油氣生產平臺209個,海底輸油管道1000余公里,海上石油勘探開發設施逐年增多,部分設備老化,溢油事故發生概率也有所提高。
比如,山東是勝利油田的主產區,近海和沿海地區分布著較多的海上采油平臺、海底油氣管線、油碼頭和涉油企業。海上溢油防控和應急處置面臨較大壓力。
環境保護部的專家指出,實際上,正是近年來煉油、石化等產業在渤海海岸帶高度聚集,船舶數量和原油運輸量迅猛增加,海洋油氣開發規模持續擴大,才導致海上溢油事故頻發,連年出現重大溢油事故。“這些化工廠、煉油廠,一個個都像定時炸彈。”
污染物增加、入海水量銳減
“渤海環境好轉”背后隱憂不少
渤海的環境質量真的變好了嗎?
從最新的數據看,渤海的環境確實正從積重難返的泥淖中走出來,但走得小心翼翼,有時環境質量仍出現波動。
據參加此次省部際聯席會議的專家介紹,目前渤海中部海域始終保持良好的水質,海洋功能區基本滿足要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如2010年環渤海三省一市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17.16%,減排量達38.11萬噸。在陸源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入海河流污染治理中,海河流域、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完成情況都比較讓人滿意。
專家也指出,渤海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目前,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尚未穩定改善,2010年Ⅰ類和Ⅱ類海水僅占55.1%,比2009年下降16.3個百分點。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在此次聯席會議上指出,2009年入渤海主要河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32.57%,比2005年增加2.27%,總體達標水平仍較低,要實現規劃提出的2015年達到60%的目標,需要下更大決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