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國家海洋局在全面監測的基礎上評估了各類污染物入海量,結果表明:渤海陸源入海污染物總量有可能被低估,各類污染源的化學需氧量入海總量可能達300萬噸以上。雖然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比2005年明顯減少,但陸源污染物入海量總體呈波動變化。
王斌說,近年來渤海環境污染呈現新的特點,即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趨穩,但局部海域重污染、復合污染形勢嚴峻。具體來講,渤海劣Ⅰ類水質面積變化不大,但Ⅳ和劣Ⅳ類水質面積有所增大且居高不下。同時局部海域復合污染形勢嚴峻,水體嚴重富營養化、重金屬和石油類污染、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同時出現。
近年來,渤海沿岸河流入海徑流量總體減少,成為導致渤海鹽度升高、河口生態環境改變、海洋生物產卵場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渤海在2008年8月的低鹽區面積比2004年同期減少了70%。低鹽區面積減小將影響海洋生物種群的補充能力,對水交換能力弱的半封閉渤海生態系統形成危害。
“保證入海水量任務艱巨,環渤海地區本來就面臨嚴峻的資源性缺水形勢,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經超過其水資源承載能力。”胡四一表示,保障入海水量以維系區域良好水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要實現2020年入渤年均水量達400億立方米的目標,任務非常艱巨。
自然岸線和灘涂濕地被吞噬
經濟發展與海洋環保的矛盾日益凸顯
渤海一直是我國赤潮災害高發區,近年來又出現新型海洋環境災害——水母暴發,這些都昭示著渤海海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導致渤海生態環境退化、環境事件多發的主要原因,除陸源排污以外,當屬海岸帶超負荷開發和圍填海。與水環境對渤海生態的傷害相比,圍填海更快、更直接也更徹底地讓自然岸線和灘涂濕地大量喪失。近年來,渤海海域圍填海面積不斷增加,濱海濕地面積銳減,近岸海域生態破壞嚴重。
“濱海天然濕地面積縮減,對渤海生態系統健康構成威脅。”國家海洋局專家介紹,隨著渤海沿岸環境開發步伐加快,圍填海規模迅速增大。2009年圍填海面積達90多平方公里,比如遼寧雙臺子濕地本世紀初面積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2/3以上。
由于圍海造地、環海公路建設、鹽田和養殖池塘修建等開發活動,渤海大量濱海濕地永久喪失其自然功能,或者成為生物群落較為單一、生態功能較為低下的人工濕地,濕地生態功能、社會效益得不到正常發揮。渤海近岸污染加劇,漁業資源減少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均與濕地面積萎縮存在一定聯系。
從大背景看,環渤海區域海洋開發規模加大,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將日益凸顯。目前相繼有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滄州渤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山東藍色半島經濟區等區域開發正在大規模推進,向海要地欲望十分強烈。資料顯示,渤海近期規劃填海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規劃岸線約占總岸線長度的2/3。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將給渤海海域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多龍鬧海”已告終結
省部聯動、海陸統籌的治污應該成為常態
此次的省部際聯席會議上,國家發改委總結出了三條渤海環境轉穩的經驗,可大致概括為: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加強協調,省部聯動;海陸統籌,綜合管理。
在《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出臺前,渤海治污被稱為“多龍鬧海”,各部委、流域上下游省市都根據各自職能各行其是,導致渤海治污空喊多年而未見成效。這一規劃出臺后,除召開省部際聯席會議,從2009年到2011年,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等9部門開展海洋環保聯合執法檢查,促進了地方聯合執法,取得較好成效。
“比如編制遼河、海河流域污染防治規劃,海洋部門也成了參與者,過去不曾有過。”王斌說,這也符合國際上“從山頂到海洋”的治污路線,實際上就是海陸統籌、河海兼顧。
2010年3月,國家海洋局與環境保護部簽署關于建立完善海洋環境保護溝通合作機制的框架協議,聯合啟動陸源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示范研究、海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行動等。
海洋環境保護專家指出,越是在海洋開發熱度高漲時,越要堅決防止人為割裂陸海間資源稟賦、環境條件和功能定位的內在聯系,避免不計代價片面開發海洋的行為。要積極推動海洋產業實現綠色發展,首先要守住環保門檻,嚴格環境準入制度。比如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嚴格執行圍填海計劃,開展規劃環評,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或海洋環境保護準入條件的海洋工程項目一律不批。
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認為,對于沿海工業區、工業企業和港口碼頭,要嚴格環渤海區域環境準入管理。加強各類涉海項目和沿海工業園區的環境監管,降低和減緩海洋開發的負面影響。在過去6年中,環保部受理的環渤海三省一市建設項目中,批復項目環保投資為1928.5億元,占工程總投資6.09%,對56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暫緩審批或退回報告書。
王斌表示,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提醒人們,加強渤海海域環境突發事件的風險預防與應急管理,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這就需要建立渤海環境監測、監測預警和應急系統及信息共享平臺,建立海洋重大環境突發事件和區域潛在環境風險評估預警及信息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