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國家周刊》:您如何評價我國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的環境形勢?
周生賢:“十一五”期間,我們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和“十一五”環保規劃執行情況中期評估,經研究和分析,當前環境形勢可概括為: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
我國的環境污染范圍在擴大,污染程度在加重,污染風險在加劇,污染危害在加大,治理難度在增加。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退化。東部地區城市細顆粒物(PM2.5)污染嚴重,部分地區出現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汞等新型大氣污染問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灰霾天氣頻率普遍提高。水環境呈現復雜的流域性污染態勢。十大流域的支流中,除珠江支流污染較輕外,其他流域支流很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化湖泊富營養化呈迅速增長趨勢,20世紀70年代富營養化湖泊為5%,80年代為35%左右,90年代東部地區湖泊幾乎全部富營養化。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后,相當數量的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縣城和鄉鎮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嚴重滯后。污染減排形勢不容樂觀。資源型產業產品產量過快增長,一些脫硫設施建設工作進展滯后,一些地區和單位出現畏難和松懈情緒,地區進展不平衡。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將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危害群眾健康,危及公共安全和社會和諧,影響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時,把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和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作為我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面臨的首要突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增強憂患風險意識,科學把握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環境管理規律,有效化解各種矛盾和難題,進一步做好“十二五”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財經國家周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在您看來,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關鍵要把握哪些重點?
周生賢:《建議》第六部分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標題,這在五年規劃中是第一次。
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具體而言有六方面主要任務。一是深化節能減排: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三是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四是切實保護和修復生態。五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六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財經國家周刊》:“十二五”環保規劃正在制定當中,這個環保規劃有哪些內容,打算解決哪些重要問題?
周生賢:“十二五”期間,環保部門將以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深入推進污染減排,加強重點流域、區域和農村污染防治,切實保護自然生態,繼續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
在減排方面,環保部將加大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力度,將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增加到四項,即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把結構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強化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全面啟動縣縣建設污水處理廠工程,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啟動燃煤電廠脫硝,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
此外,我們還將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扎實抓好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強重金屬、危險廢物、土壤污染治理,組織實施好《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有效防范重金屬污染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