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國家周刊報道 “如履薄冰”。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這樣表述對職業生涯的感觸。作為中國第一任環保部長,周生賢已在被其稱為“主干線、主戰場、大舞臺”的環保戰線上奮斗了5年。
2005年12月,周生賢從國家林業總局局長任上調任環保總局局長。在他履新的第4天,就發生了吉林石化雙苯廠爆炸引發的松花江水體污染。周生賢率先趕赴污染嚴重的佳木斯市,那段時間,滿嘴燎泡的周生賢指著嚴重污染的江水沖地方官員發火的場景,多次出現在新聞鏡頭之中。
隨后,中國多次發生了重金屬污染、化工污染、水體污染的事件,環境保護升格的呼聲越來越高。2008年3月,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59歲的周生賢也因此成為共和國的首任環保部長。
“兩會”前夕,周生賢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坦陳,“最遺憾的是我們的約束性指標‘沒降反升’。”回顧自己的5年環保生涯,周生賢不無遺憾。當下的環保形勢是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
在很多場合,周生賢都喜歡引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句詩。“十二五”的開篇,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亦將“邁步從頭”。
“十一五”關鍵詞:“環保風暴”
“國務院第99次常務會議專門聽取評估結果匯報,認為‘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首次達到進度要求,部分指標超額完成,主要規劃目標可以如期實現,是截至目前執行得較好的一個五年環保規劃。”2010年1月14日,周生賢在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透露,國務院第99次常務會議對“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的評價頗高。
國務院的認可也體現在環保部強硬的把關上:“十一五”期間,環保部對不符合要求的813個項目環評文件作出不予受理、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等決定,涉及投資2.9萬多億元。
“十一五”期間,環保部連續針對重金屬污染、造紙企業、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等重點問題開展專項檢查,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1100余萬人次,查處環境違法企業14萬多家次,取締關閉違法排污企業兩萬多家。
《財經國家周刊》:環境問題大到國際社會、小到尋常百姓都十分關心。您作為環境保護部部長,如何評價“十一五”期間環保工作的主要思路?
周生賢: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一些發達國家走過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注重末端治理的老路。這樣的道路,我們走不通,也走不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就環保論環保,就污染談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我們必須要探索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中國環保新道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