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廣告費,Google還提供搜索技術給雅虎、AOL、網易、思科、寶潔、美國能源部等許多大公司和網站以及政府機構,并按照搜索的次數來收取授權使用費,但這只占公司全部收入的極小部分。
與百度的競價排名不同,Google的搜索結果是用機器做排名,他們從不對搜索結果做人為地干擾和調整,其核心技術還是創立之初的Pagerank技術。這確保了他們能夠維護網絡世界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同時也是不作惡原則中很重要的部分。
壟斷之憂
可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佩奇和布林所表現出的這些慈善愿望與股東們的要求能夠長期并存、融洽相處嗎?這一直是大部分人的疑惑。
而更為令人擔憂的則是Google作為一個世界上最具創造性的企業,它本身的擴張似乎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圍,就像癌細胞擴散般不可停止。
Google的競爭范圍的確在擴張,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章魚,觸角隨時伸向高科技的任何角落。但有趣的是,Google能為其中的很多沖突找到理論基礎,支持自己的行為。Google認為,多數信息都應該轉移到網絡中,轉移的信息越多,Google獲益也就越多。因為Google的使命是組織全球信息,而要實現這一使命,就必須將所有內容都轉移到網上。
其實佩奇在斯坦福時就已經有這樣的野心,那個時候他經過簡單的計算,就告訴指導教師,他要把整個網絡下載到自己的臺式電腦上,這個想法把老師們嚇了一跳,而現在這正逐步成為現實,按他的說法:“雖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卻無法避免。”
2009年,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負責人克麗斯蒂•瓦爾尼(Christine A. Varney)坦言,Google正在重蹈微軟的覆轍,科技行業正處于這個統治性巨頭的控制之下,它的力量已經強大到足以抑制創新和消滅競爭對手的地步。以前美國政府曾經從微軟身上看到了類似的威脅,并對其進行了反壟斷打擊。現在Google又成了反壟斷法的新觸犯者。
從瓦爾尼口中說出這樣的話,對Google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毀滅性的抨擊。上世紀90年代,瓦爾尼曾在克林頓政府中代表Netscape的利益對微軟進行了反壟斷調查。瓦爾尼表示,微軟的壟斷體現在桌面上,而Google則體現在新興的云計算行業,它積聚了“巨大的市場力量”,可能創建一個客戶無力逃避的生態系統。
在過去3年中其搜索廣告市場的份額已經從50%迅猛增至75%,引起了廣告商的不安。2007年,當Google宣布計劃收購網絡廣告公司DoubleClick后,曾引來了美國和歐洲監管機構長達1年的調查。2008年,美國司法部否決了Google和雅虎之間的一個搜索廣告交易,認為該交易將進一步加大Google的市場壟斷優勢。現在Google正處于司法部的調查之中,其充滿野心的書籍掃描項目正在接受審查。另外,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正在研究Google CEO施密特兼任蘋果董事是否觸犯反壟斷法。
過去,Google對外界批評的回應一般是兩個單詞:信任我們(Trust us),或者是簡單的沉默,而這種對保守秘密的崇拜,已經成為了它的一種武器,成為了這家與眾不同的公司的法寶之一。盡管無數文章和書本描寫過佩奇和布林的創業史,可他們的低調卻是出了名的。他們極少接受記者的訪問,也很少像蓋茨和喬布斯那樣到處演講,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腦子里在想什么,直到我們看到它變成現實的一天。
目前的情形對于這個搜索巨人來說非常具有諷刺意味。Google的CEO施密特曾是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的大力支持者,而且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最活躍的微軟反對者之一,積極幫助政府對微軟進行反壟斷打擊。而現在,他自己正面對與微軟類似的處境。Google與夙敵微軟的位置完成了對調,但它的影響卻仿佛比微軟更為強大,因為它代表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Google公司的規模已經非常龐大,它的數百萬臺服務器每個小時大約處理約1000TB用戶數據,每天進行上億萬次搜索。就其本身而言,Google的規模并不存在法律問題。瓦爾尼本人也已經指出此點,盡管Google在搜索廣告業務上具有壟斷優勢,但該公司是通過創建競爭對手無法相比的更好搜索產品來做到這一點,因此是合法的。
不過,法律專家和經濟學家指出,當Google從搜索轉向諸如在線電子表格和視頻站點等Web服務時,事情就變得復雜了。因為其搜索和廣告算法是秘密的,競爭對手或合作伙伴沒有辦法知道Google是否對結果進行了修改,以把更多的流量導向它自己的產品。如果Google使用它的搜索優勢來推動自己的其他業務,則與微軟將瀏覽器捆綁在操作系統上的做法沒有區別,都違反了反壟斷法。
另外,Google的創新商業模式也可能激怒監管機構。該公司的偉大創新之一是愿意通過提供免費服務來獲得數據。許多客戶可能認為這并不違法,但在監管機構眼中,客戶便利的重要性通常要弱于保持一個公平競爭環境。沒有競爭就會導致創新減少。
Google最大的問題不在于公司的現在,而在于它未來的計劃。Google的目的是創建一個新Web世界,讓Web服務完全取代桌面軟件。這對瓦爾尼等監管者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們擔心Google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變得過于強大,成為事實標準,鎖定企業都使用它的服務。
而在中國,Google則遭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質疑,情況也更為復雜和嚴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