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如是,全國亦然。
近兩年,我國海水淡化產量增長雖然較快,但目前的產量僅相當于世界的百分之一。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與中國的大國地位不相符,與日益擴大的供水缺口不匹配。究其原因,王會生認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難點不是技術,而是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水處處長楊尚寶博士也有類似的表述:“(淡化海水)相對于大部分沿海城市偏低的自來水價格而言,仍然偏高,這是制約海水淡化發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因素之一。”
營造競爭環境
海水淡化是將海水脫除鹽分變為淡水的過程。其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耗電力和蒸汽的成本。水電聯產可以利用電廠的蒸汽和電力為海水淡化裝置提供動力,從而實現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海水淡化成本,這是當前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主要建設模式。
但是目前國內在對待海水淡化項目時,并沒有賦予其相應的待遇,仍然是按照普通電力企業進行管理,控制發電裝置運行時間。淡化裝置能力大量閑置,不利于淡化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王會生堅持認為,應該從戰略高度看待海水淡化對于國家發展的意義,給予海水淡化項目以足夠的重視。他建議,應參照熱電聯產企業“以熱定電”的原則,采取“以水定電”,提高發電運行小時;通過對大型海水淡化項目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采取減免措施,增強企業還貸能力等。“規模擴大與利用小時增加,可進一步降低淡化水的成本,4.5元是可實現的。如果水價是5元,還會有一定利潤,那項目就會進入良性運轉狀態。”
目前,公益性水利工程修建水庫、輸水管道所需經費基本上由各級財政承擔,沒有列入自來水成本,如將其計算在內,自來水的價格將遠不是現在的水平。而海水淡化產業起步即走完全市場化的發展道路,取水、設備、生產、運行、管理等全部計入成本,自然導致了淡化水價格高于普通自來水。
對此,參與海水淡化項目的不少企業都呼吁,應加強水價改革力度,為淡化海水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海水淡化產業中,除包括海水淡化工程建設環節之外,還包括備制造和服務環節。目前我國工業配套大型海水淡化項目基本被以色列IDE公司、美國陶氏公司、美國GE公司等國外設備供應商或工程公司壟斷。裝置國產化率低大大提升了海水淡化項目的運轉成本。
對此,曾參與國投北疆電廠供水管網建設的新興鑄管股份公司國內貿易部市場處處長白占順認為,海水淡化前景廣闊,應加強國內相關設備的制造能力,以更好地滿足未來的市場需求。他表示,作為國內最大的球墨鑄鐵管生產企業,新興鑄管已經把海水淡化行業列為今后開拓的重點。成立了專項調研、攻關小組,并與我國唯一專門從事海水利用公益技術、共性技術、產業化關鍵技術和發展戰略研究的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所開展了廣泛的交流。
白占順主張,在保證政府對海水淡化控制權的前提下,應允許私營經濟和國外企業介入,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