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中瞻前景
盡管目前海水淡化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但隨著中國缺水形勢的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企業嗅到了海水淡化的無限商機。除傳統水務公司之外,不少非水務行業企業也開始介入其中。
2009年起,中環水務開始將海水淡化列入公司發展戰略;2010年,中冶科工旗下的中冶連鑄技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與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簽訂了海水淡化及供水BOT項目框架協議,項目總規模為20萬噸/日海水淡化及供水,總投資20億元;新加坡凱發和日本三井成立合資公司專營新加坡和中國海淡業務??
僅靠企業的重視還遠遠不夠,政策引導才是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關鍵。
日前,江蘇省出臺了《海水利用專項規劃》,擬將海水作為工業和生活設施用水的重要水源;天津出臺了《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大連、青島等地均制定了相關規劃。在地方政府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大的同時,中央有關部委亦開始謀劃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在6月23日閉幕的“2011青島國際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大會”上,傳出了不少與此相關的好消息。
首先是發改委明確表示,一系列扶持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即將陸續出臺。其次,籌辦了六年之久的中國脫鹽協會在大會上正式宣告成立,海水淡化產業終于有了自己的行業協會。楊尚寶博士在代表國家發改委發言時,高度評價了海水淡化的意義:海水淡化水是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他透露,“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經濟合理”將成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機制。發改委正在研究和制定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包括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等。
國家的明確支持,給了海水淡化從業者極大地鼓舞。
白占順認為,“縱觀國外海水淡化產業發達的國家,政府對于海水淡化都發展起著主導和推動作用。相信這次國家的各項政策,將促進海水淡化產業迎來全新的跨越式發展階段,企業要抓好由此帶來的市場機會。”
“國家政策的支持,將促進企業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王會生舉例稱,有人認為淡化海水能耗較高,“這不難解決,只要政策支持,項目使用海上風電和低溫核電都是可行的。”
“當海水淡化技術進一步成熟之后,不僅可用于解決島嶼、沿海城市的企業和居民的淡水需求,而且也可以進一步推廣至內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高季章認為,諸如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的一些牧區農區,地下水的水質不好,含氟或鹽堿度很大。“在這些地方,也可以使用反滲透技術處理地下水。”
我國海島眾多,因為缺乏淡水多數無人居住,如果淡化海水技術得以全面推廣,這也有助于進一步開發海洋資源,維護我國海洋利益。
用更少的代價,解決沿海城市淡水短缺問題;為需要的地方提供更加潔凈的飲水;實現人與環境更加和諧??數年后,當具有戰略意義的海水淡化產業走上發展新階段,其所帶來的意義,就絕非是幾百億元的產值所能衡量的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