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國家能源局正式批準中糧集團設立國家能源生物液體燃料研發(試驗)中心。該研發中心將以推動纖維素乙醇的發展為主要任務。今年,中糧集團將與中石化、丹麥諾維信公司聯手打造中國規模最大的纖維素乙醇工廠。該廠將于今年三季度在黑龍江正式投建,規模為1萬噸/年。
常熟合眾環保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沙永康:非糧乙醇也需商榷
不管以糧食作物、還是以木薯等非糧作物,再或是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我認為目前這幾種路線都有各自的瓶頸制約。
先說用糧食制燃料乙醇的問題。巴西目前所有的汽油產品中均摻混了25%的乙醇,但中國無法像巴西那般單憑甘蔗一種原料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本國燃料乙醇需求,原因是巴西的人均可耕地面積是中國的6倍,而人口只有中國的1/6。而且巴西是甘蔗大國,用甘蔗制造燃料乙醇,甘蔗的種植面積大約只占全國可耕種用地的1%,而產出的乙醇燃料就已替代了國內一半的汽油需求;美國90%以上的燃料乙醇用玉米作原料,但中國也不可能向美國學習,原因是美國的人均可耕地面積是中國的8倍,且農田大面積種植玉米。中國是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目前在城鎮化和工業化蠶食耕地的同時,面臨著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壓力,再以糧食為原料大量生產燃料乙醇,肯定不是明智之舉。
再說用木薯等非糧作物生產燃料乙醇的問題。首先,用木薯制取燃料乙醇的前提是這種土地不適宜種糧食,否則又是在與糧爭地。而我國適合種植木薯的地域不多,目前企業所需的大量木薯要從國外進口,對我國農業推動作用不突出。近幾年木薯價格快速增長,已經達到2300元/噸,超過了玉米價格,漲價的利益大多數進了國外種植戶手中。其次,木薯制乙醇資源利用率低,在資源利用上遠不如玉米制乙醇。這也是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再次是環保問題。生產過程污水量大、化學需氧量(COD)較高且不易處理。
最后是纖維素制燃料乙醇的問題。纖維素制燃料乙醇需要酶作催化劑,世界上雖然已有一些公司研制出來了,但都沒達到量產,價格昂貴。同時,纖維素制取乙醇的工藝過程類似于稻草造紙,耗水量很大,黑液廢水污染嚴重。因為先要將纖維素制成一種漿料,才能在酶的催化下制取乙醇。制漿料的過程是一個高耗水且污染嚴重的過程。而且,纖維素制乙醇也不是所有的纖維素都能制,也要分品種。比如玉米、高粱等的秸稈可以,但是棉花、稻草的秸稈就不太適合。
為了尋找替代能源,現在全世界都在探索。我認為,研究階段可以不算成本、不計代價和后果,但要想產業化,必須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與規劃。如成本、能耗、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等都要進行系統的分析。無論是燃料乙醇,還是甲醇燃料、或是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對于存在的爭議,給予一個客觀、公正的鑒定,從而明確態度引導替代燃料行業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