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服務模式在創新中不斷成熟
作為節能解決方案的合同能源管理,是一項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必須實現每個節能環節的聯動,缺一不可。但專家認為,目前市場上各種節能信息嚴重不對稱,往往產品找不到市場、市場找不到項目、項目找不到資金、資金找不到技術,缺乏產業整合平臺;另一方面,節能需求市場已給出明確信號,大量耗能客戶也正在積極尋找,能夠提供“一站式”節能減排的綜合服務商。
科技部科技經費監管中心主任房漢廷認為,目前我國有大量已有成熟節能技術不能集成化使用,單個企業、個人利用成本過高。因此需要創新節能服務方式,將這些已有的成熟節能技術集合起來,由節能服務商來提供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而目前已經出現“中國首家節能超市”作為一個集成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了與節能技術集中對接的平臺,一方面為節能制造企業提供銷售渠道,另一方面為能耗企業提供合理的技術解決方案,打通了節能產業上下游環節,就是對節能模式的一種創新,或是未來節能服務產業的一種發展方向。
據朱彬彬介紹,“中國首家節能超市”已在安徽、福建、廣東等省區落地,開始提供綜合節能服務。目前這一創新服務模式,正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快速推廣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認為,“十二五”規劃提出要積極探索適應新興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以節能超市的運營模式作為案例,來研究中國節能服務行業的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十二五’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方向、2010年的拉閘限電,讓很多企業意識到節能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十二五’期間節能服務業市場需求旺盛。”與會專家如是說。
節能服務行業發展尚需政策進一步扶持
朱彬彬認為,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質,是一種契約性的未來收益分享模式,因此,必須在一個比較成熟、完善和規范的市場環境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可行的財務體系、獨立的第三方監管和審計機構等共同參與。在這個產業的自我良性循環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還需要政府部門強力介入,“扶上馬,送一程”。
根據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的估算,今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有望達到800億元,增速保持在30%—40%,未來行業市場容量達4000億元,發展空間非常巨大。但在實踐中,由于節能服務公司企業規模偏小,在運用合同能源管理實施節能服務的時候,仍然存在項目第三方核查缺失以及市場規范等困境。
業內人士指出,除資金、財稅障礙外,還有誠信機制尚未建立、行業競爭有待規范、客戶節能意識滯后、公司風險控制能力較弱等因素,都制約著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行和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因此,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掃清這些障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