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一場圍繞北京空氣質量的論戰加速PM2.5納入監測范圍。無論PM2.5監測與否,其危害都客觀存在,控制顆粒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氣質量才是關鍵。對此李十中認為,改善空氣質量不僅要淘汰老舊機動車、示范電動車,更應使用生物燃料。
以瑞典為例,2010年斯德哥爾摩城區全部使用乙醇和沼氣公交車,斯德哥爾摩的空氣質量良好,PM10 和PM2.5分別為28、10.8。李十中表示:“如果北京的公交車也都使用乙醇及沼氣,根據斯德哥爾摩的數據推算,每年可減排300噸顆粒物、3000噸氮氧化合物和120萬噸二氧化碳。”
生物燃料產業不僅能解決石油替代問題,還是發展經濟的催化劑。在李十中看來,生物燃料是一個帶動性很強的綜合性產業體系,包括農業、化工、塑料、汽車、輕工、電力、運輸、服務等多種行業,能實現拉動內需的目的。
李十中指出,美國發展燃料乙醇產業的初衷是發展農村經濟預防農村社區崩潰,后來才考慮到能源安全和保護環境。“這對我國也同樣適用。”李十中說,“生物燃料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的優勢就是有助于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生物燃料產業具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部特征,有利于培育"三農"的自身造血功能和成長機制,增加農民收入,更能解決數千萬名農民工就業問題,維系社會公平與穩定。”
在爭議中回歸1.5代
在眾多新能源中,生物燃料一直存在著爭議。
2010年全球燃料乙醇產量6800萬噸,中國169萬噸,僅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的10%。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怕影響糧食安全”。
“但實際上我國的燃料乙醇工業對糧食安全沒有任何影響。”李十中說。
李十中指出,生物燃料第1代在“與人爭糧”的爭議中過渡到了1.5代。1.5代是以甜高粱稈為主要原料,從糧食向秸稈類木質纖維素原料過渡的生物燃料。“這項技術與巴西的甘蔗乙醇技術相同,而且甜高粱非常適合在我國大面積非傳統農業用地上去種植。”李十中說。
據介紹,目前我國生物燃料從第1代過渡到1.5代,生物燃料技術已經成熟,清華大學開發的ASSF法甜高粱莖稈乙醇技術已在內蒙古建起示范項目。李十中告訴記者,種植一畝甜高粱可以提取乙醇1噸。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車能使一氧化碳排放下降30%以上。
盡管1.5代生物燃料技術已趨向成熟,但量產之路并不平坦。我國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生物燃料供應體系,原料供給成為掣肘生物燃油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重要因素。
對此,李十中坦言,生物質燃料已從第1代邁入到1.5代,第2代目前受到技術的限制仍未突破,也談不上大規模商業化運作。雖然1.5代目前技術成熟,但關于非糧生物燃料價格調控、稅收優惠、資金補助、市場配額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調整。而且目前對于甜高粱優質育種,秸稈收集、儲、運等體系還不完善,還只停留在一些試驗田和零散企業小規模生產階段。
李十中建議,我國生物燃料產業發展路線圖應根據技術和經濟可行性確定。第1代生物燃料應控制生產規模,并逐步向非糧原料轉型;目前宜大力發展1.5代生物燃料;加快示范第2代生物燃料纖維素乙醇;抓緊研發第3代生物燃料藻類生物柴油;跟蹤第4代生物燃料人工光合燃料技術。
他同時建議在國家層面上設計建設內蒙古、新疆、環渤海生物燃料生產基地。內蒙古、新疆不僅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地域遼闊、光熱資源豐富,適合種植耐旱、耐鹽堿的高光效作物甜高粱,建立新興的燃料乙醇產業和集約化養殖業,恢復生態、保護環境,改變采取依賴煤、油、氣的三高發展模式,切實提高農牧民收入,維護邊疆穩定。還可利用環渤海地區1700萬畝鹽堿地建成年產500萬噸燃料乙醇、250萬噸高粱米的綠色能源與糧食基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