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北京“生態最文明”
根據測算結果,我們可以將所有的省市區分為兩級六組,即:生態文明水平較全國高的等級,包括以下最高水平組、高水平組和中高水平組的14個省市自治區;生態文明水平較全國低的等級,包括分布于以下中低水平組、低水平組、最低水平組的16個省市自治區:
(1)最高水平組:北京。
在所有省市區中,北京的EEI值最高,且領先程度大。北京的人均GDP僅次于上海,居全國第二位,而生態足跡的水平卻排在全國第10位,并不高。所以綜合起來看,北京的生態文明水平最高,經濟發展是最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
(2)高水平組:上海、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天津。
這些省市在排序中屬于第二梯隊,它們全部是東部沿海省份,經濟發達,GDP水平高,但同時相應的生態足跡的水平也排在全國的較高的水平。這些省市區相對落后于北京,但卻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3)中高水平組:廣西、山東、重慶、四川、江西、河南、湖南。
從絕對值上來說,這些省市區EEI值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除山東為沿海地區外,其它均為中西部地區。
(4)中低水平組:湖北、海南、安徽、陜西、黑龍江、吉林。
這些省份所處的梯隊雖然屬于中游,但已經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了。
(5)低水平組:青海、河北、遼寧、新疆、云南、甘肅。
這一梯隊已經屬于絕對地落后了,在全國屬于低水平。這里既有西部經濟落后的省份,又有東部的河北和遼寧兩省。
(6)最低水平組:內蒙古、貴州、寧夏、山西。
單純從EEI的數值看,這四個省區是最落后的。但落后的原因卻很不一樣。山西的落后最主要的是因為其生態足跡太大。而寧夏和貴州排名靠后主要是因為其經濟發展本身太落后。總之,這些省區在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市區。
如下右圖,生態文明水平最高水平組的北京和高水平的六個省份全部是位于東部地帶,顯示東部地區總體上的生態資源利用效率處于領先水平。但仍有東部省份處在中低水平甚至是低水平,比如河北省和遼寧省。處在中高水平和中低水平的13個省份中有8個中部省份、3個東部省份和2個西部省份,大部分的中部省份都處在中游水平,發展較好的重慶和四川等西部省份同樣處在此列。而低水平組和最低水平組的10個省份中有6個西部省份、2個東部省份和2個中部省份。這表明,現行“東、中、西三大地帶”區劃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國生態文明水平的空間分布。
其次,我們按照EEI是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將所有省市區分為兩組,如下頁圖所示,我國生態文明水平較高的集中連片地區包括四塊,即:京津地區、黃河下游沿岸地區、華東華南沿海及江南丘陵地區、川渝地區。其它地區生態文明水平均低于全國水平。
誰能左右生態文明?
是什么決定了各地區間生態文明水平的高低差異?
首先是GDP、人口規模。理論上說,在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一個地區人口和經濟規模越大,生態文明水平就會越高。但是相關分析表明,這種正面影響并不大。
其次是人均GDP、勞動生產率。由于在不同的經濟結構、技術水平條件下生態效率不同,生態文明水平與人均GDP和勞動生產率是成正比例關系的,即在其它條件一定情況下,地區人均GDP和勞動生產率越高,其生態文明水平越趨于較高。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率的提高,其生態文明水平是趨于明顯改善的。
第三是經濟服務化。第二產業是物質的經濟,而第三產業是相對去物質化的,所以可以預見,經濟服務化率即第三產業占GDP的比率越高,生態文明水平亦會趨于較高。相對于經濟快速服務化的省份,那些工業仍占較高比重的省份的生態文明水平就要明顯低很多。
第四是城市化水平。生態文明水平與城市化水平是密切正相關的,并且呈不斷上升趨勢。此外,家用汽車的擁有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發展水平的高低,它對生態文明水平的影響途徑是多方面的。從統計結果來看,生態文明水平和家用汽車擁有量的相關性為比較顯著的正相關。
第五是經濟活動能耗。生態文明水平與萬元GDP能耗、以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是呈顯著負相關的。啟示是:利用技術創新降低能耗,發展循環經濟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六是人均生態足跡。在經濟產出一定的條件下,地區人均的生態足跡越大,說明人均消耗的能源和對環境的影響較大,生態文明水平也就越小,但這種相關性并不顯著。
課題組首席科學家楊開忠解讀排名背后:
“GDP高不一定生態文明程度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