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筑節能“十一五”規劃》明確:“鼓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多渠道資金籌措方式,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上海市節能協會顧問、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謝仲華告訴記者,以往,節能改造往往過分依賴政府資金,合同能源管理則引入了市場機制,改變了這種局面。近年來,本市對這種模式十分支持。
據謝仲華介紹,最近3年,本市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從70多家增加到160多家,勢頭不錯。但他也指出,一些宏觀和微觀層面的障礙,限制了合同能源管理企業的發展:“就上海來說,只有20%的節能服務企業發展得比較好。”
遭遇“不差錢”的尷尬
竺鳴很努力。半年間,他和同事調查了數百個企事業單位,拜訪了不下100個潛在客戶,但沒能打開多大局面。他最感慨的,是“不花錢的節能”遭遇了“不差錢的業主”,在節能理念和心態上,許多人停留在“十分初級的階段”。
在位于靜安區的一個住宅小區,竺鳴好容易說服對方看看他的技術演示。帶著照度儀、電表,他到現場安裝了“納米反射燈”。燈亮后,僅憑肉眼就能看出,17瓦的“納米反射燈”比原先36瓦的日光燈更亮。儀器測量后很容易計算出,節能改造后,車庫每年能省2萬度電。
技術,對方認可,“不花錢”的模式,也減輕了小區物業的排斥心理。但深談下去,對方卻有些意興闌珊:“每個月省1500元電費,三七分成,我們到手的不足500元。這錢連吃一頓像樣的飯都不夠。”
節能最怕遇到理念不一。乍一看,“2萬度”不少,但當“不花錢”遭遇“不差錢”,這個數字就顯得有些蒼白。
類似的尷尬,竺鳴多次碰到。在他接觸過的小區中,有些車庫每年能省10萬度電,但節能潛力越大的小區,規模也越大,對電費也越不敏感。許多次,竺鳴滿懷信心而去,但業主“不怕花錢怕麻煩”,演示成了“義演”。
更有甚者,某些單位根深蒂固的“朝南坐”心態,給節能豎起了另一道“理念墻”。經過測算,合同能源服務企業要收回成本,分成比例應達到70%,這也是國際慣例。但竺鳴遇到過不少單位,僅僅為了顯示強勢地位,非要在分成上占大頭,如此,“雙贏”就成了一句空話。
體制問題的牽絆
一些體制性問題,讓合同能源管理之路愈發泥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