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生意場訊) 下午5點,在自家公司陸家嘴的辦公室,楊興平剛剛結束TCL2009年財報公布前的董事會電話會議。辭去TCL通訊CEO兩個月后,他還擔任董事職務。
“2009年,TCL全年賣出手機1612萬臺,超出預期60%.”他興奮地告訴記者。巨額虧損、股價低迷的TCL手機業務順利地實現轉型。楊興平沒有辜負李東生對他的重托。
短短一年間,這位“多普達之父”,再次證明了他對無線互聯網前瞻性的理解。10年前,他在硅谷帶領團隊開發出智能手機操作平臺,幫助成就了史蒂夫?喬布斯最具革命性和商業價值的傳奇——蘋果iPod的成功;回國后的幾年間,他一手締造了多普達,但因為與資方矛盾而出走。
掛斷電話,是重圓自己另一個夢想的時候了。
本土的“蘋果”神話
楊興平辦公室的另一頭,就是另一個夢想的研發團隊所在。4月份即將面市的第一款產品——“自然道”理財手機軟件,正在緊張地進行最后的測試。
光看看股東名單就知道這家公司的分量——前網通CEO田溯寧、TCL通訊和楊興平本人各持1/3的股份。2008年,出走多普達兩年后的楊興平成立了上海自然道通訊服務公司,決定再一次創造蘋果、黑莓式輝煌的夢想。
楊興平選擇教育和理財領域作為切入口。“沒有一個種族比華人更在乎下一代的教育;也沒有比如今的中國人更熱衷理財的。”他本能地排斥在中國已有成功商業模式的聊天交友和游戲,“不創造價值”,而沉湎游戲無異于“吸鴉片”。
想一想每天有多少股民在證券交易所開戶,就可以想象這個市場有多龐大——這些中小散戶大多依靠各種小道消息來操作股票買賣。楊興平提供了一個數字——過去幾年中,中國股民平均損失高達6萬人民幣。這很容易激發一個知識分子的正義感,同時也讓一個創業知本家嗅到商機。
這款手機軟件將提供一套全面的移動理財解決方案: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終端,在平臺上享受股票、基金、銀行、保險在內的理財服務。產品形式包括PC版、JAVA版、手機WEB版等。“我不能保證一定賺錢,但可以幫他們控制風險。”
這正是楊興平鼓吹了7年、挽救了TCL手機業務的“3G+4C融合”理念——將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產品、基于互聯網應用的內容和服務(英文中均以C字母打頭)在無線通訊的3G平臺上實現融合。正是他拿出這一理念的細化合作方案,親自和國內外的運營商一家家地談,讓他們看到贏利前景,為TCL贏得了大筆訂單。
2008年,也是這個關于無線互聯網未來趨勢的預言,打動了正為TCL經營狀況焦頭爛額的李東生。在前后多次“請君出山”的誠意下,楊興平最終答應李東生出任TCL通訊的CEO.
兩人達成了一個協定:楊興平幫助TCL手機業務轉型;如果手機年銷售量到達1000萬臺,扭轉虧損的局面,TCL作為戰略投資人向自然道注入一筆資金。
這幾乎是拿自己的職業聲譽做一次高賠率的賭博:TCL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巨額虧損,從萬明堅到劉飛頻繁“換帥”,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歐洲市場萎縮,經營狀況繼續惡化。
“我所有的朋友都反對我這個決定。他們說,你會死得很慘的!”
一年內,楊興平“4C融合”理念的實踐,讓一家國有制造型企業走出曠野。似乎也沒有理由懷疑,他的這只“蘋果”還不到成熟的季節。
“我很看好這個健康理財,我相信,未來可以做到5000個億,上萬億都有可能。”辦公室的白板上梳理著他20多年創業史,在結尾處,他重重地涂抹上黑圈。
“狹路”相逢喬布斯
和史蒂夫喬布斯的遭遇,是楊興平人生最大的遺憾。
回國創業之前,他曾是硅谷高技術公司PIXO的技術副總裁,帶領著一幫硅谷最優秀的工程師花3年時間研發出第一套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和無線互聯網服務平臺。2000年,美國互聯網行業跌落到谷底,花完兩億美元風投后,PIXO陷入了生存危機。最后,不得不把技術賣給一直在硅谷企業群中尋找機會的蘋果公司和蓀。
“我們提出的價格和條件都很低。談判時,主要就為員工的安置問題和蘋果討價還價。當時情形很不好,想到能讓這么多員工們都保住工作,已經覺得很好了。”
一年后,喬布斯將之結合MP3硬件技術,加之“點石成金”的商業模式和營銷天才,推出了消費電子產品史上一個巨大的商業傳奇——iPOD.
這深深刺激了楊興平,他不斷地問自己:為什么一個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創新、組合而成的產品能讓全球幾千萬乃至幾億的消費者為之癡迷?為什么只有蘋果能做到這種商業的極致?
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只iPhone,放在掌心——那是2007年6月30日蘋果在全球發售首日推出的第一代。在一千個日日夜夜里,他把這只扁長物體放在掌心摩挲著,懷著復雜的心緒研究每一個細節:色彩、材質、延伸線條,從外部設計到內部邏輯。
一切是因為被業內奉為神明的“蘋果教教主”喬布斯:這個并不精通技術的奇才,把技術、設計和商業模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制造出一個接一個神話。也幸虧是喬布斯,當年PIXO還賣了一部分硬件給世界IT巨頭蓀。“我清楚,如果把軟件技術賣給他們,絕不會有蘋果那樣的成功。”
如今,楊興平對喬布斯精髓的理解,已從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境地。他用了個很感性的說法——一款人見人愛的產品一定是“觸摸到人們的靈魂深處”,“那是一種讓心靈愉悅的東西”。他做過一個比喻,就像基督徒遇到困難時想到上帝,心中涌過的那一剎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