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那場舉世矚目的F1世界錦標賽首次在中國停留一站,5年前,F1又降臨到中國的上海。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被一個名叫張志聰的愛車族看在眼里。
“偌大一個中國居然沒有幾個像樣的體育比賽運營商,甚至也沒有幾個值得稱道的成功案例。”張志聰發現,自從1950年正式命名之后,F1就沒有一次是賠本的買賣,每一站比賽都能給承辦商帶來數億美元的收入,這場“燒錢”最狠,賺錢最快的運動值得一試。
3年前的春天,張志聰放棄了自己在倫敦的公司,說服了F1和F3車隊的主要贊助商Oliver Stahel,籌得一大筆風險投資,于2006年4月在上海投資成立了華賽體育策劃有限公司,Oliver Stahel出任董事會主席,張志聰出任首席執行官,開始了全新的賽車之旅。
不知道是被稱為“中國F1教父”的郁知非離退身的及時,還是張志聰把握了時機,他不僅積極參與到賽車運動,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方程式賽車,填補了國內同類賽車制造業的空白,他還成功地申辦了2007年至2012年全國汽車場地錦標賽和全國卡丁車錦標賽。
這些全國最高級別的賽事的承辦并不是為了打造舒馬赫式的英雄,而是為了推廣一種全新的賽車文化,他堅信,既然阿隆索在F1上的一舉成名改變了F1在西班牙的命運,那么在10年內打造出中國的F1賽車手定能改變F1在中國的命運。
這是一個機遇,但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于風險投資來說,如果短期內因沒有回報而撤資,對于張志聰來說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打擊,這場賭局甚至連一丁點的對沖機制都沒有,不過一旦成功,卻是驗證投資價值的重要砝碼。
2007年,當全國場地錦標賽場上蜂擁而至幾萬觀眾時,張志聰一舉成為2007年中國賽車界最為耀眼的風云人物,打破了郁知非那個時代的輝煌。于是,人們都對這位“后郁知非”時代的人物產生了好奇,“一個半路出家的人,怎么突然殺進賽車界?”、“一個沒有行業背景的人怎么能在半年內成功融資上億資金?”、“一個沒有經驗的人怎能成功運作如此大型的賽事?”
在爭議中,張志聰從愛好賽車到運作賽事這樣的價值投資眼光得到了驗證,而這些也不得不歸功于他曾經那段“金融投資家”的經歷。
出生于香港的張志聰,在獲得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和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后,就開始在金融業里摸爬滾打,從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和開發到基金管理,為眾多數十億美金的投資項目提供投資建議。
1989年至2005年間,他曾就職于國際雷曼兄弟公司、英國信孚銀行、羅伯特富林民有限公司及英國城市資本有限公司,并創辦了英國Alpha Value Management公司。工作之余,他也瘋狂熱愛賽車運動,并擁有賽車手執照以及自己的古董跑車。“從記事起我就喜歡車,也喜歡開車。”張志聰回憶道。
到底是因為愛車才有這樣的轉型?還是理想的推進?也許這其中還有著更為默契的聯系。因為一只基金的運作需要基金經理、投資品種和研發團隊的密切配合,正如在賽車中相對應的賽車手、賽車和維修團隊一樣,要想取得一定的業績,三者缺一不可。張志聰和他的賽車就好像是一場顛覆性投資運動中的完美結合。
他不是人們所說的“門外漢”,更不是“外來和尚”,他的轉型更像是基金管理的延伸,他用獨特的投資眼光,提升出基金管理的本質并把它整合到賽車產業鏈中,就好像比亞迪的王傳福將電池逆向整合到汽車這條產業鏈上一樣。
這條路很長,但是張志聰走起來卻很自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