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11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首都科技界發表講話強調,一要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二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三要加快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技術和材料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四要運用生命科學推動農業和醫藥產業發展;五要大膽探索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
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事關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更將在未來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本版今起推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觀察”欄目,為讀者展現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藍圖。
風力、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是當今新能源發電的主流技術。作為化石能源發電和水力發電的重要補充,新能源發電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
在我國,新能源發電事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以其中發展最快的風電為例,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翻倍增長,截至2008年底,全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位。而在2002年,我國的風電裝機總量還只有47萬千瓦。
其他各類新能源發電雖然沒有風電的發展成規模,但自身的發展速度也相當驚人。比如我國太陽能光伏電站,僅西部地區就已經建了622座,靠這些新能源,已經解決了西部地區134.5萬戶居民的基本用電。
新能源發電還遠未成氣候
近一兩年來,隨著各地建設風電熱潮的興起,大家有一種錯覺,似乎以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大有過熱之勢。比如,前些年我們只有在新疆達坂城才能看到轉動的“大風車”,但是近幾年,人們突然發現,西起新疆、甘肅,東到沿海,北到內蒙古,南到海南的神州大地上突然冒出來成片的“大風車”。
與此同時,生產太陽能用光伏電池以及多晶硅的廠家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據統計,到2008年,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達到200萬千瓦,占全球產量的近1/3,居世界第一。然而,風電設備、多晶硅的盲目投資和產能過剩也廣遭詬病。
其實,拋開操作層面的是非,單從總量上衡量,新能源發電還遠未成氣候。
江蘇如東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金驥認為,雖然風電是近年來新能源中建設速度最快也最成規模的領域,但是風電在我國總裝機容量和發電總量中所占比重都還小得可憐,風電裝機只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不到2%,風電發電量只占總發電量的不到1%。
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發電就更是如此,其總量在我國龐大的總裝機量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生物質能發電,到2008年全國裝機量才315萬千瓦,只相當一個大中型火電廠的規模。而太陽能電站裝機量只有幾十萬千瓦,還抵不上一臺大火電機組。所以,就新能源發電總體規模論,我國只能算是剛剛起步,絕對沒有到過剩的地步。
新能源發電潛力巨大
不僅沒有過剩,而且新能源發電的潛力還非常巨大。
首先,從資源角度看,我國有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力的資本。比如我國的風力資源儲量有10億千瓦,居全球之首。同時,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而且國土面積巨大,也都具備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發電的潛力。
而更重要的是,從節能減排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發展新能源電力更有其迫切性。
在我國,火電一直占主導地位,在8億千瓦裝機總量中,火電占了70%左右。因此,每年全國生產的煤炭約有一半要用來發電。我國最大的發電集團華能集團的資深人士李兆魁認為,以煤炭為主的電源結構必然帶來兩大難題。一是作為一次能源,煤炭早晚會枯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