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環境壓力。就目前的火電技術,污染物排放問題很難根本解決。因此,如何大力發展零排放的綠色電力無疑是中國這種火電大國的重大課題。
而從目前各種主流的所謂綠色發電技術中,無論水電還是核電,都有其“軟肋”。比如大規模水電開發對流域的負面影響,核電的安全性以及核原料的獲得難度等等,都使得這些發電技術也受到種種限制。而真正綠色的、可再生的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發電雖然規模還不成氣候,但是其與環境的友好,其資源的可持續獲得等優勢是其他發電技術所不具備的。
以風電為例,有專家統計,到2020年,如果中國風電裝機達到1.5億千瓦,每年就可節能1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2億多噸。
新能源電力瓶頸待破
但是,作為一項新技術,毋庸諱言,新能源電力自身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這也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和大規模發展。
比如風電,有兩大難題亟待突破:一是風電的穩定性比較差,發電質量遠遠低于火電、核電等傳統發電技術,甚至被稱為“垃圾電”。二是風電看起來不燒煤,刮風就能發電,但是由于建設成本等原因,風電的電價反而高于火電。
一些專家指出,這一矛盾也要從兩頭努力來解決。一方面風電企業要加大研發力度,通過技術進步使風電能夠適應大電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鑒北歐經驗,發展小規模的針對獨立區域供電的小風電,甚至家庭用風電。這樣兩條腿走路可能會加速風電的發展。
而太陽能發電的最大瓶頸在于制造技術的提升。雖然太陽能發電本身節能環保,但是,其電池制造過程中無論能耗還是污染,都還比較高。因此,一些國家自己大力發展太陽能,卻把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電池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少數國家可以如此,如果在全球發展太陽能這就是巨大的問題,因此,制造過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不根本解決,太陽能發電必然受到限制。
而生物質能發電的瓶頸在規模限制。最早涉足生物質能發電的國家電網所屬國能高唐生物質發電公司總經理朱良意告訴記者,靠農作物的廢料燃燒發電,雖然是很好的循環經濟,但受制于規模。道理很簡單,如果裝機規模過大,燃料獲取半徑就會加大,同等熱力的秸稈體積是煤炭的好多倍,運輸難以解決。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問題都應該在發展中解決。因為只有新能源走出瓶頸,真正能成為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人類的未來才是美好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