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潘家華:
核心競爭力就是碳的競爭力
目前,全球的核心競爭力表現何在?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潘家華的答案是:“碳的競爭力”。在全球低碳發展中,中國表現得可圈可點,但發達國家反而在這一發展中“落后”了。
潘家華說,在越來越注重綠色環保的時代,碳含量的高低越來越成為一種衡量的標準。在氣候問題上,中國目前在國際上“樹大招風”。有人“恐殺”中國,也有人“捧殺”中國。
事實上,中國在低碳發展方面表現可圈可點。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1992年簽署相關框架性協議,再到1997年簽署《京都協定書》,中國一直“置身其中”。反觀歐美等地區,發達國家反而在低碳發展中“落伍”了。美國簽署完《京都協定書》后不久,就退出協議。歐盟在《京都協定書》表示要減排30%,但到G8國際會議時又表示只減排8%。
如果說中國“十一五”期間減排目標是25%,“十二五”為18%,那么“十三五”期間則仍然面臨重任。由于中國節能減排的空間巨大,美國可持續發展社區協會“中美氣候行動伙伴計劃”中方首席代表潘濤認為,“在中國做低碳城市,遠遠要比在西方做低碳城市的機會大得多。”
像紐約、芝加哥、倫敦等城市,其實在20年前發展已經定型,因此即便是份額很少的減排,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但中國不一樣,中國正處在蓬勃發展的建設中,只要提高利用效率,轉變生活方式,“我們完全更有可能做出低碳城市的樣本”。
潘濤表示,在低碳城市建設中,要“以人為本”。“中美氣候行動伙伴計劃”一直在為企業儲備大量的職業健康環境安全發展人才,每年培養人才多達1800多名,讓他們獲得環境安全經理證書,通過培育人才讓低碳更多地融入社會。
低碳不是負擔,而是發展契機
2009年11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問題隨之而來,“碳排放下降接近一半,我們的經濟發展如何保持旺盛?”
GE的答案是推出“綠色產品”。論壇上,GE中國區“綠色創想”總經理謝崇偉表示,以目前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來看,到2030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差不多要比現在翻一番,“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謝崇偉認為,綠色產品有兩大指標,其一是客戶使用產品時有很強的經濟特性,其二是產品跟行業其它產品相比,效能更高,“只有這兩個指標同時達到,才是合格的綠色產品”。
面對低碳經濟時代帶來的巨大市場,企業如何在環保中尋求機遇,在綠色中實現崛起?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低碳時代要在發展“綠色食品”的同時,進行節能降耗。
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志斌表示,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企業只有把發展低碳經濟提升到決策的高度,才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在未來的競爭中才不會被淘汰”。
食品行業需要綠色先行,化工行業也不例外。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高級經理李錦繡表示,通過實行化工管道智能化的連接,也可大大降低成本損耗。2008年,巴斯夫成為全球第一家計算“碳平衡”的公司,從供應商的原料到生產,再到客戶的使用,最后到整個周期的分化和利用,巴斯夫在全球范圍內為客戶減少超過2.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邊是國家要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剛性”下降,一邊是繼續保持經濟的發展,有頭腦的眾多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低碳不但沒有成為它們的負但,反而成為它們新一輪發展的契機。
圓桌論壇
1
話題
綠色生活與城市未來
未來“綠色世界”的N個暢想
主持人南方日報社社委王垂林
綠色生活究竟該是怎樣一種生活方式呢?未來的綠色城市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在昨天下午的分論壇上“綠色生活與城市未來”中,主持人和四位嘉賓從生活經歷和企業實踐出發暢談了未來的“綠色世界”。在未來的綠色城市中,也許“紙書將成為奢侈品”、“保險理賠能全程電子處理”、“使用洗發水不需再顧慮對環境有影響”……
用綠色產品消除消費者顧慮
寶潔大中華區對外事務總經理許有杰:“我們一直在關注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希望消費者在使用我們的洗發水時,不會有這樣的考慮:我使用的洗發水會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在歐洲我們一個人在洗衣服時,最大的污染是來自洗衣服時要將水燒開,那樣耗電很大。我們希望,未來的中國,將洗衣機調到30℃也可以將衣服洗干凈。這就是我們推廣的理念:消費者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時,不需要認為我在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