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當初一窩蜂進入合同能源管理行當的熱潮相比,一些冷靜的公司如今已開始退出,這一在國外風行的節能模式在中國正遭遇著水土不服的窘境。
在嘗試了幾年合同管理模式(EMC)的節能服務生意后,肖建忠基本放棄了合同管理模式,“不但融資困難,像市政工程,各種關系錯綜復雜,做完項目還拿不到回款?!?在一場公共建筑節能論壇上,江西育源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建忠大吐苦水。
和肖建忠一樣,想要從中脫身的不在少數,“我們要承擔項目中的各種風險,包括信用、技術、運營風險,項目運轉后每年甚至每個月的收益都不一樣,在財務報表上的反映也較為遲緩?!北本┮患夜澞芄究偨浝韺τ浾呷缡钦f。
作為時下節能減排最流行的模式之一,隨著國內對減排的重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呈現井噴,據統計,發改委在冊的節能服務企業高達2400多家。
2010年4月,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頒布《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隨后,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聯合印發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
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下,合同能源管理的春天似乎已經到來,況且從其模式本身來看,毫無疑問頗具吸引力。
假如你是生產企業,并且是能耗大戶,節能公司會幫助你設計節能方案、籌集資金、采購設備、建設并運營,節能公司從中分享節能效益,而在合同期滿后所有資產歸生產企業所有。這種從表面上看堪稱“活雷鋒”的商業模式,為何在經歷近20年發展之后,依然艱難前行?
雖然對于合同能源管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在原國家發改委、世界銀行、GEF中國節能促進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王樹茂看來,政策超前,但是執行不夠,阻礙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廣。這位在17年前將合同管理機制從美國引入中國的專家表示不能盲目樂觀。
EMC困局
合同能源管理發軔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市場,德克薩斯州一家企業推出了電燈自動開關產品,不過由于用戶對產品節能效果心中無底,因此這項服務無人問津。為了消除用戶的疑慮,這家企業不得不預先為用戶墊上費用安裝設備,等節能效益顯現后再從所省能源費用中提成。這就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雛形。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合同能源管理已經成為北美公共建筑節能的主要途徑。其中,聯邦政府部門成為其核心客戶群體,“在美國,近90%的合同能源管理業務都是服務于政府部門?!蓖鯓涿榻B說。為此,美國能源部專門設立節能績效保證合約項目,由節能服務公司為政府機構提供能效評估、測量、設計方案、投資、實施、監測的一條龍服務。
相對于較為成熟的美國市場,“目前,中國合同能管理市場可以用‘混亂’來形容?!蓖鯓涿f。
哪些企業能服務于公共建筑節能,需要進行資格審定。在美國,政府審定88家企業可以從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而在中國2400家節能公司中,工業節能占據重頭戲,極少一部分可以從事樓宇、建筑物的節能服務,具體是哪些企業也說不清楚。
造成的結果是,在一些場合,經常有人聲稱自己的產品節能效果極好,夸大節能效果,實則是一場騙局。
另外,在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實施后,對于節能量的確認也存在分歧。上述企業人士比較困惑的是,企業自己測量的節能量和國家主管部門確認的節能量往往有出入。
通常情況下,節能量的確認是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確認,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公布了26家第三方審核結構名單。但在王樹茂看來,由于節能測算方法不統一,不同領域的節能量測算標準也有差異,因而節能量數據有出入不足為奇。
更為關鍵的是,伴隨著節能量審核業務的增加,未來審核機構容量等待擴容。審核機構需要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培養檢測隊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