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 月開始,深圳在全市設置500 個垃圾分類處理點。政府希望以此總結出可行有效的辦法和經驗, 在全市推廣垃圾分類處理,解決“垃圾圍城”危機。
近日, 記者走訪深圳西麗塘朗雅苑社區等試點單位發現, 由承擔垃圾分類工作的企業投入,用“利”推動垃圾分類, 相關試點搞得非常不錯, 居民得到實惠,不過也有企業直呼,由企業出資推動,企業感覺壓力山大。
有“著數”
居民積極好辦事
10月28 日, 記者來到深圳西麗塘朗雅苑小區,據城管局介紹,塘朗雅苑是試點中較為成功的小區之一。記者在小區看到, 整層樓只有一個垃圾桶,居民產生的垃圾大部分都能夠用塑料袋分類,餐廚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開,不過也有個別是混合在一起的。在小區地下車庫, 安裝著一臺餐廚垃圾處理設備,餐廚垃圾經過處理可變為顆粒狀有機肥,現場并未聞到異味。在停車場負2樓,還有一個垃圾分類處理場,紙箱、塑料瓶等分類得清清楚楚。
塘朗雅苑的垃圾分類由華力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華力成公司)承擔。公司總經理林澤瀚表示,塘朗雅苑共有336 戶居民,剛開始實施垃圾分類時只有5 戶參與,都是些環保意識較強的年輕人。經調查發現,許多居民不知道垃圾具體該怎樣分類,所以參與熱情不高。于是公司邀請深圳大學的志愿者逐家逐戶開展宣傳,公司也出資購買食用油、清潔精、紙巾等生活物品獎勵居民參與,才有更多居民愿意參與。
林澤瀚說,群眾沒有形成分類意識之前,垃圾分類工作要便民、惠民。公司曾出資購買垃圾桶擺在每家每戶前,請居民每天把剩飯、剩菜等倒入垃圾桶,公司派人收集, 連垃圾桶都負責清潔,居民非常樂意, 但公司成本負擔太高,后來放棄了。現在對于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 公司每月返還戶主13.5 元垃圾處理費,實行“綠色家園積分卡”制度,積一分為一分錢, 用于兌換公司食用油、拖把、紙巾等生活用品。
在兩種惠民手段推動下,目前該小區超過9 成居民愿意參與垃圾分類。其餐廚垃圾由華力成公司處理成有機肥,可回收生活垃圾由物業管理處保潔員出售給廢品回收站,不可回收的則運走填埋。
無“著數”
熱情減退白費勁
多年前,梅林一村在垃圾分類剛實施前也如塘朗雅苑一樣風風火火, 但在居民積極性消退后,垃圾分類又回到原點。記者走訪了解到, 缺乏惠民措施和末端混合處理,導致居民熱情難再,最后再沒有居民響應垃圾分類。
梅林一村從1998 年第一期入伙以后, 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管理,投資148 萬元建成深圳全市首個垃圾分選站。10 月26 日,記者來到梅林一村,卻看到樓梯口的大垃圾桶里一袋袋垃圾五花八門,根本沒有分類。
黃大爺認為,缺乏獎勵導致居民熱情減退。他說,當年小區標語和條幅打了不少, 剛開始居民也曾響應過。隔一段時間后,在家里放多個垃圾桶,各種垃圾投入不同的桶,家人覺得很麻煩, 也沒有那么多地方放, 最主要還是沒有得到實惠。分類好了,垃圾處理費依然要交。
林先生說,當時居民將垃圾分類好了,在最后收集處理時,還是混合一車運走, 感覺是白費工夫。
他多次看到這樣的情況后,已經沒有熱情再去將垃圾分類。
梅林一村管理處一名保潔員表示, 當時在持續一段時間后,由于業主們積極性不高,最終還是由保潔員來負責分類,但小區每天要產生十幾二十噸垃圾,保潔員根本兼顧不了。
壓力山大
企業都虧本營運
對比兩個小區,記者發現,在居民垃圾分類環保意識尚未形成的前提下, 僅僅憑借熱情不足以讓居民自覺地去進行分類。目前,用惠民措施鼓勵居民參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實惠。
華力成公司林澤瀚說, 環保意識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深圳目前鼓勵居民參與的核心就是惠民,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沒有這個驅動力,垃圾分類寸步難行。
林澤瀚坦言, 垃圾分類也要照顧方方面面的利益,像紙殼、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由物業管理處保潔員變賣, 才能維持保潔員的熱情。處理公司靠生成的少量有機肥獲利,運營成本較高,一直都在虧本營運,感覺壓力山大。如果企業有一天支持不下去了, 眼下的局面有如曇花一現。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劍昌表示,讓利于民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垃圾分類牽扯著環環相扣的利益鏈, 職能部門必須盡量平衡各個環節的利益。在基礎設施上,政府要加大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能力,6座餐廚垃圾處理廠應盡快投入運營。楊劍昌說,在全社會都還未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情況下, 應加強相關法規的強制性和處罰力度,可以對相關情況舉行聽證會,廣泛聽取社會各方意見。
明年有望立法強制施行
對過去10 年試點工作的失敗,深圳環衛處直言將以史為鏡。今年8 月,深圳環衛處處長吳學龍透露,深圳將出臺一定的補償和強制措施, 鼓勵市民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爭取在明年,由深圳市人大通過立法的形式強制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深圳環衛處副處長羅向東則表示,目前,深圳市垃圾處理費是隨污水處理費一起征收,原來特區內每戶收取13.5 元/月, 根據戶型不同會有微調。國外一些城市則是根據市民產生的垃圾而征收處理費,老百姓不分類多繳費,分類就少繳費。這樣就能調動市民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深圳正打算向這樣的征收方式推進,但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
羅向東說,在國外,居民形成垃圾分類意識至少要用10 年,深圳現在的目標還是以宣傳教育、尋找可行方法為主。500 個試點各自的模式都不一樣,主要是摸索出適合在全市推廣的經驗,其中讓利于民也是一個方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