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的政策機遇面前,各地已經嘗到了新能源產業的“甜頭”。如福建省,2011年全省已有12個LED和光伏產業專業園區,企業數量超過150家,產值超100億元。安徽省也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實現新能源產值千億元以上。而此前早已搶得先機的江蘇省,根據其制定三年的規劃,新能源產值將在2011年實現4500億元。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地區正加入發展新能源的隊伍。2011年12月,包括上海、北京等地,相繼發布了地方版的可再生新能源發展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新能源發展的主要任務、政策和保障措施以及開發利用重點建設項目等內容。而據媒體報道,2012年初,還將有包括未來五年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以及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17個能源專項規劃密集出臺。
技術和市場隱憂再現
在新一輪投資熱潮的背后,技術和市場,這個困擾傳統產業多年的問題,此刻也在施壓新能源這個新興的產業。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核事故之后,各國核電發展計劃都受到了一些影響。中國國務院在當月出臺的核電“國四條”中,即明確要求在核電安全規劃出臺之前暫停審批新項目。
而在新能源的風電領域,由于社會投資的積極性很高,產能連年增長,但是由于風電并網的技術跟不上產業的發展,導致整個風電制造業產能過剩。對于光伏產業,“十二五”以來,國內多個省份已將其列為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但最新統計表明,2011年全球光伏總裝機量大致為24GW,相比2011年增長30%左右,而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光伏產能約為50GW。很明顯,國內的產能擴張速度已遠高于市場增長速度。
由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底聯合發布的2012年《低碳發展藍皮書》也指出,目前,中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1.4%的目標主要依靠水電完成,但水電站的建設引發生態環境問題隱憂。風電間歇性電源并網瓶頸不斷凸顯,智能電網建設與風電場建設難以同步完成,造成大量棄風和風電消納困難等問題。光伏發展“兩頭在外”,國家政策不足以拉動國內光伏市場。
風電等新能源目前是相對過剩,與之前幾年市場需求不一樣,現在因為金融危機,導致國外尤其是歐洲對光伏發電需求的減少,市場出現調整。”朱彤認為,一旦經濟恢復,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將會得到解決。
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技術。“核心技術這塊是我們發展新能源做得最差的一塊。歐美的發展模式是搞研發賣技術,我們目前是‘打工的’,高價進口別人的關鍵技術、裝備和生產線,低價出口產品。”孟憲淦說,比如中國的光伏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這是因為國際市場需求所帶動起來的,現在全球光伏發電市場增速放緩,這首先影響的,就是產業鏈中競爭最為激烈、技術門檻最低的組件和電池制造環節。“從技術的角度看,中國的光伏產業仍然只是處于初級階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