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金橋開發區濱河路沿途,新近安裝的風光互補路燈引起了市民的好奇,這似乎是市民在市區公共道路上看到的為數不多的風光互補路燈。熱心的市民不禁要問,既然風光互補路燈既環保又省電,為什么不在全市的公共道路上廣泛使用呢?而濱河路上的風光互補路燈,是否預示著這種路燈將向市區內挺進呢?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濱河路上路燈添新景
金橋開發區的濱河路是一條沿著景觀河的景觀大道,最近,常走這條路的人們會發現,有一段路邊,一排被刷成白藍相間的新路燈桿立起來了,而且這些燈桿頂端的路燈,和以前在市區常見的不一樣,它的上面有一塊太陽能板和一個會隨風轉動的風扇。
“這種路燈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只是以前在市區內的公共道路上很少見到。”在金橋開發區工作的巴特爾告訴記者,這種路燈叫做風光互補路燈。風光互補路燈工作原理是利用自然風作為動力,風輪吸收風的能量,帶動風力發電機旋轉,把風能轉變為電能,經過控制器的整流、穩壓作用,把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向蓄電池組充電并儲存電能。同時,可以利用光伏效應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直流電,供負載使用或者貯存于蓄電池內備用。
風光路燈多在市郊
通向公園深處的小路旁,一根根白色的路燈桿頂端展開一片片小小的太陽能電池板貪婪地吸收著陽光。一位在濕地公園里散步的老者指著太陽能路燈說:“在空曠的公園里安裝這種太陽能路燈,既節約了前期挖渠布線拉網的投資又環保節能,而且也算一道景觀。”據南湖濕地公園的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園在 2007年和 2009年先后兩次在園內安裝太陽能燈,安裝數量總計超過260根。
“成吉思汗大街、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回民區生態路、和林縣盛和公路、武川縣可鎮青山路等都已開始使用光能或者風光互補的新能源路燈了。”1月 13日,市環保局清潔能源辦王軍主任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市照明管理處處長劉曉宇介紹,目前我市安裝使用光能和風光互補路燈的路段都在個別小街巷或者比較偏遠的郊區道路,市中心和主干道還沒有使用這兩種路燈。
全市推廣可能性不大
天色漸暗,南湖濕地公園的太陽能路燈陸續亮了起來。“隨燈安裝的自動測量裝置會根據數據智能調控亮燈時間,埋藏在地下的兩塊電池將白天儲存的電能釋放,以此將燈點亮。”南湖濕地公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太陽能燈每晚節約的電量加在一起,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顯而易見,安裝使用光能和風光互補路燈的節能省錢效果是明顯的。但是市民為何只能在市郊道路和個別小街巷看到這樣的路燈呢?對此,市照明管理處劉曉宇處長一語道破天機:“目前,光能和風光互補的路燈仍處在實驗使用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