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1日,本市已有827個居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隨著試點小區不斷增加,效果如何?市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昨天審議了關于本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市人大城建環保委的調研報告指出,試點小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較高,但參與率不高。居民分類投放的準確性不高,70%以上需要進行二次分揀。
根據有些區縣介紹,由于第一批開展試點的小區是精挑細選的,加上工作聚焦,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比例大概能達到50%左右;但后面推開的試點小區,居民的參與率就只有30%左右,不少小區居民能夠準確分類的只有20%左右,70%以上需要進行二次分揀。
“試點期間的有些做法恐難推廣。”代表們認為,全部由政府買單的投入模式財力難以承受,也不利于居民樹立責任意識。試點期間,各級政府除了斥資改造垃圾箱房,建設小壓站、中轉站,添置分類收運車輛外,居民家庭存放濕垃圾所需的垃圾桶,垃圾袋也都是政府采購以后無償派發給居民。據有的街道初步統計,其轄區內12個小區開展分類試點半年來,街道各類投入已將近300萬元,如果轄區內65個小區全部推開,一年預計要投入2000萬元到3000萬元。“如果再推廣到全區、全市,這是一筆相當龐大的財政支出。”
調研發現,目前試點小區的垃圾多數要經過小區衛生保潔員或者分揀員二次分揀,代表們認為弊端不少。首先,分揀的工作量很大,保潔人員和分揀人員不堪重負。其次,現在從事二次分揀的多是物業部門聘請的保潔人員,工作量大幅增加勢必需要增加相應的勞動報酬,物業企業難以長期負擔這筆開銷;再者,二次分揀還帶來惡臭等問題,引起周邊居民的強烈反應。
“知曉不等于認同,認同不等于主動。”張載養委員認為,缺乏主動性的話,想提高準確率幾乎不可能,建議加大前期宣傳,包括輔助的鼓勵措施,讓居民養成習慣,減少二次分揀的概率。代表們認為,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需全社會參與,除了發動廣大家庭主動參與垃圾分類之外,更需界定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垃圾分類減量中的責任。同時,要加快設施建設,使收集、運輸、處置系統與垃圾分類工作相匹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