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首屆曹妃甸論壇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工業化”。出席論壇的有國家有關部委的領導、兄弟省市的代表、國際組織、友好省州市的代表,以及各界友好人士、著名專家和知名企業家等各界嘉賓。以下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劉世錦副主任在第二次全體會議暨第一次分論壇上的發言:
謝謝主席,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
我想就應對氣候變化、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提高以碳排放生產率為重點的減排戰略這個問題談一點初步的意見。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挑戰,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幾年前如果大家的分歧還比較多,對它的嚴峻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最近一段時期,這方面已經有很大的變化,共識迅速在增加,且不說高層的表態。前兩天我見了中國一個很小的企業的企業家,他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給我講述應該怎么節能減排,我說為什么要節能減排,他說要應對氣候變化。所以當時我有一種感覺,氣候變化的問題,我們且不說深入人心,實際上知識是在迅速普及,而且普及的速度超出我們的預期。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感覺到國際社會的行動仍然滯后。用中國的一句老話來講,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最近哥本哈根的這次會議,大家寄予厚望,我們希望成功,但是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問題在于減排多少,基本上是靠自愿、靠覺悟,缺少一個公平合理的基礎,缺少強制力。即使達成某種協議,那么能不能執行呢,像《京都議定書》,是有協議、有指標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執行得并不好。所以我們感覺到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一個減少溫室氣體減排的全球性的責任體系,缺少一個以公平合理的原則作為基礎、責任不可推卸、有強制約束力的這樣一個責任體系。
如何建設這樣一個體系?我想這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任務。昨天的發言中,有很多位發言者也探討了這個問題,所以今天我想用很簡短的說法,把我們最近的一些考慮跟大家進行交流。
我想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應該大體上包含幾個要素。
第一,就是以人均歷史累計排放作為排放權確定的基礎。這個尺度現在還有更大的爭議,特別是有些人還有一些意見。但是我們感覺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最為公平合理的尺度。
第二,以人均歷史累計排放作為基準,對每個國家歷史上的排放做一個帳戶,如果你超過了這樣一個基準,就是有赤字,如果你沒有達到這樣一個基準,實際上是有盈余。根據我們初步的測算,發達國家的赤字是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現在還有一定的盈余,但是盈余的空間也在迅速減小。
第三,每個國家對自己的帳戶建立責任制,無論自身的減排,還是像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或者叫援助,實際上都可以在這個帳戶中間進行核減。這樣的話我們建立一個確實有約束力的責任體系,各家自掃門前雪,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麗。我們現在缺少這樣一個責任體系。
而且我們可以預期,只有在建立全球減排責任體系上取得進展,國家社會的減排才可以取得重大、可持續的推進。包括我們今天參加會議的國際上的朋友,我們希望在這方面有更多的交流,來共同推進這樣目標的實現。
我想講的另外一個問題,可能是中國聽眾們更加關心的,或者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建立了全球減排責任體系,或者其他類型的減排責任機制以后,減排這件事情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對這個問題我們通常聽到的一種說法是,減排將會增加經濟增長的成本,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感覺到這個事對我們是一種約束。這個看法不能說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我們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這種看法是片面和短視的,減排對人類社會提出的真正挑戰是,以同樣數量的碳排放,實現更多的產出,或者說以同樣數量的產出,我們需要用更少的碳排放。剛才葉省長已經指出了這一點。
所以簡而言之,我們減排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單位碳排放的生產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有新的技術出來,要有新的工藝、新的生產方法、新的運行機制,乃至新的制度安排。我們的眼光稍微放遠一點,實際上它是人類社會一次重大的創新機遇。所以我們剛才講了,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減排責任體系,實質上就是要形成一個以提高碳排放生產率為核心的激勵機制,這個激勵機制國際上需要建立,我們國內每個省、每個市都需要建立這樣的激勵機制,然后促進相關領域的競爭,并為經濟生活帶來一系列積極的變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