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圍繞全球氣候變暖的經濟談判以及發達國家通過稅收來進行碳減排的跡象,已經越演越烈,如今,這股風已經吹向了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最近宣布,計劃在明年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征碳排放稅,三年后還將引進碳交易排放機制,以降低澳大利亞碳排放。
在澳大利亞之前,歐盟已經率先通過碳排放交易體系,包括中國的航空公司在內的全球航空業將在明年1月1日起被納入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中。
而此次澳大利亞征收碳稅,又將牽動對大宗商品和能源進口需求巨大而又同時在澳大利亞布局投資的中國企業的神經。分析人士認為,長遠看來,澳大利亞碳排放政策的實施是遲早的事,這很可能再次抬高國內企業赴澳投資礦業等能源企業的成本,并提高澳大利亞能源礦產品出口的價格。
碳價機制兩步走
早在兩年前,澳大利亞就已經在醞釀實行碳排放交易機制,如今,相關細節終于出爐。總體來看,方案的前三年將采取征收碳稅的形式,之后過渡為碳交易的市場機制。
根據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公布的細節,澳大利亞政府計劃于明年7月1日開始,對該國的礦產、能源、交通等行業500家大型企業碳排放征稅,價格為每噸23澳元(約合160元人民幣),征收價格每年按2.5%的幅度增長。而從2015年7月1日開始,澳大利亞擬開展碳交易機制,碳價將由市場決定,同時,政府每年發放的配額數量將會實行“總量控制”。
據悉,受控于碳價的企業名單包括,國際電力(International Power)、TRU能源(TRUenergy)等電力企業,布魯斯科(BlueScope)、一鋼(OneSteel)等鋼鐵公司以及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和伍德賽德(Woodside Petroleum)等礦產資源和石油巨頭。將被征收碳稅的這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到了澳大利亞總排放量的60%以上。
由于澳大利亞嚴重依賴其豐富的煤炭儲量進行發電,因此,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國家之一。此次向“高耗能”企業征收碳排放稅,也是為了發展清潔能源。
目前,澳大利亞80%的電力供應來自于火電,澳大利亞希望,通過投資超過130億澳元瞄準清潔能源項目,到2020年,澳大利亞的碳排放能夠減少5%,到2050年減少80%。
成本或不斷上升
盡管碳稅計劃的最終目的是減少碳排放,但將直接導致澳大利亞能源企業甚至是消費者的成本的上升。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韋恩·斯旺在當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就算了一筆賬。引入碳價機制,電費將上漲10%,天然氣費用將上漲9%,食品和日用品成本每周將增加近1元。這將會使澳大利亞民眾的生活成本提高約0.7%。
而澳大利亞的礦業巨頭力拓也在碳排放稅發布的當天發表聲明稱,碳排放征稅將導致澳大利亞出口商的運營成本上升,尤其是在鋁、煤炭和礦石領域。這將不可避免地阻礙在澳投資和就業增長,削弱澳大利亞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并不能降低碳排放。
在澳大利亞有大量投資的英美資源集團也持同樣看法,認為這將把澳大利亞的煤礦產業投資以及4萬個工作崗位置于危險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鋁、煤炭和礦石領域,也正是中國企業最近幾年希望在澳大利亞投資開拓的主要產業領域。這也意味著,要想在礦產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通過投資分上一杯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資成本上的不確定性開始變得越來越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