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早在2004年10月,兗州煤業就曾以3200萬澳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南田煤礦,2009年,兗州煤業再次出手,以35.4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的Felix Resources 100%股權,今年5月,兗州煤業又出價逾35億澳元購買澳大利亞煤礦企業Whitehaven Coal(WHC.AX)。
而在鐵礦石領域,寶鋼、鞍鋼、中鋼、中鋁等央企更是頻頻出手,中鋁公司不僅成為力拓的單一最大股東,還一度希望投資澳大利亞的鋁土礦項目,不過最近由于各項成本大增而最終選擇退出。
“即使目前中國的企業投資澳大利亞的中小礦業和能源企業還不會受到碳排放征稅的直接影響,但從長遠看來,在節能減排上要付出的成本將會比以往要增加。”澳大利亞礦山巨頭的一位中國區管理層對本報記者預計,比如以后再赴澳大利亞投資礦業和資源領域,審批過程可能要比現在更加復雜,政府方面將不僅僅簡單從經濟效益出發,還會同時關注企業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減少碳排放,甚至在這些方面設置一些門檻。
澳大利亞鋁業委員會執行理事長Miles Prosser就預計,如果碳排放征稅實施,相關產業將難以吸引投資,如果失去了這些投資,對澳大利亞是一個傷害,但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會減少。
而更嚴重的影響是,開征碳稅后的企業如果通過降低產量、采用新技術、提高價格等轉移成本,這部分成本很可能會經過流通環節轉嫁給下游承擔。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每年就從澳大利亞進口大量的資源,根據上海有色網的統計,目前,我國除了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2010年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鋅精礦占中國當年鋅精礦進口總量的35%,排第一;鋁土礦約占24%,排中國鋁土礦進口量的第二位;鉛精礦以13%的占比僅次于秘魯、美國,排在第三位。
能否實施尚存變數
不過,目前宣布的碳稅計劃還有待澳大利亞的議會審議,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的計劃是,爭取在年底前獲得通過并正式立法,但這一計劃的通過并不會很順利。盡管政府承諾對產業界進行數十億澳元的補助,并對全國880萬個家庭中的約570萬家庭實行減稅或補貼,但來自產業界、民眾和反對黨的抗議聲依然高漲。
除了礦山和能源企業,開征碳稅的計劃也遭到鋼鐵廠商的反彈,包括博思格鋼鐵公司(BlueScope)、一鋼(OneSteel)在內的鋼鐵廠均警告此舉將導致關廠并裁員。博思格鋼鐵公司就預計,每年多出3億~4億澳元的碳稅將迫使該公司關閉位于新南威爾斯(NSW)的Port Kembla鋼鐵廠。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前任總理陸克文此前就曾提出過碳排放交易方案,不過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上曾多次受阻。而陸克文的下臺,直接原因也是因為其要對澳大利亞的礦業企業征收范圍廣泛的資源稅。
因此,吉拉德接替陸克文擔任工黨領袖后也做出了妥協,不僅修改了資源稅征收的草案,將征收范圍縮小到只針對鐵礦和煤礦,還改變了陸克文一步到位引入碳交易機制的做法,打算分步驟進行,先實施固定碳價機制,再引入碳交易機制。
雖然這樣的方案依然飽受礦產、能源企業的指責,但該方案已獲得包括綠黨和一些獨立議員的支持。由于綠黨在澳大利亞參議院掌握著可以打破平衡的關鍵票數,這也增加了碳稅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獲得澳大利亞國會通過的可能性。
不過,相對于工黨的碳排放稅方案,反對黨聯盟則在不遺余力地推行其“直接行動”計劃,即不征收碳排放稅。他們提議從政府收入里設立一個減排基金,用來購買工業和農業所制造的碳排放指標。對于大排放企業,則設立“獎懲分明”的制度:排碳越少越可獲得更多補貼;反之,排碳如超過規定限額,則要繳納相應罰金。
“碳排放稅的具體方案還可能會有變數,將是各方政黨博弈的結果,畢竟各方都需要為2013年的大選爭取政治籌碼。”一位長期關注中澳礦業資源領域的業內人士預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