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近年來,太陽能光伏產業成為海寧異軍突起的一個新興產業,短短幾年間,海寧市登記在冊的太陽能光伏企業達到37家(含配件企業),基本形成了除“硅料提煉”之外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2010年海寧光伏實現工業總產值73億,同比增長521%。
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可以用光速來形容,但是在這一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發展背后的隱憂,在目前各地都在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時候,太陽能光伏如何進一步應用?真正發揮出其節能環保的優勢呢?
針對這些問題,6月13日,海寧市政協召開主席會議,專門就太陽能利用問題進行協商。在會上,副市長許煜威介紹了海寧市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應用情況。
從2007年,超達經編投資創辦了海寧市第一家光伏企業浙江太陽谷能源應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在此之后,市政府把太陽能光伏產業列入海寧市“三五”產業發展規劃,加大了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專門出臺了鼓勵和支持海寧市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使海寧市太陽能光伏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目前海寧市登記在冊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共有37家(含配件)企業),基本形成了“硅料提煉”之外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其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完整程度、生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于嘉興市首位。據預計,今年海寧市太陽能光伏產業有望實現產值150億元,到2012年有望翻番達到300億元,成為海寧市第一大產業。
但在海寧市太陽能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應用情況不足等問題。據介紹,雖然近年來,我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年增長超過世界水平,但應用卻大大落后于世界,截止2010年底,我國光伏發電量累計容量為86萬千瓦,其中當年新增58萬千瓦,目前國內在建太陽能發電項目總規模只有100萬千瓦左右。而在海寧市,同樣也沒有大規模開發應用。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行政總監趙強介紹,在晶科,2009年曾申報過一個“金太陽”項目工程,總投資4100萬元,裝機容量1.5兆瓦,年可發電140萬千瓦,目前實際完成投資3400萬元,完成1兆瓦裝機容量工程建設,整個工程進展已經做完了70%的進度。
但趙強也坦言,在項目應用中也遇到不少問題。主要由于我國目前還未啟動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方面的立法工作,對涉及供用電當中的體制機制、利益分配等問題遲遲沒有有效的法律規范。因此企業投入4000多萬元的太陽能發電項目最終只能自發自用。當記者詢問趙強,巨額的投資何時才能收回成本時,趙強搖了搖頭沒有直接回答,趙強只是告訴記者,諸多制約因素必將阻礙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大規模應用。
而在浙江尖山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寧市太陽能光伏協會會長張建良看來,目前太陽能的成本問題也是制約其大規模應用的一個因素。張建良介紹,目前光伏發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離網,離網就是不跟政府電網相連接的,離網的造價確實比較高,它貴在哪里?它貴在蓄電池,比如說造500千瓦的電站,要很大一座房子來儲存蓄電池,而且蓄電池價格很貴,所以離網的發電以后要在農村或者其他地區要推廣的話是不太現實的。
針對企業家的困擾,如何來進一步加快海寧市太陽能應用,讓太陽能更多造福于民?凸顯該市太陽能優勢?這些都成為政協委員們關注的問題。為此,市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聯合民建海寧市總支、九三學社海寧基層委員會組成專題調研組,對“發揮產業優勢、加快太陽能光電應用”課題開展調研,從四月份開始,歷時兩個月,深入尖山光電股份、浙江盈都鋼構集團等企業開展實地調查,同時奔赴長興縣、河北保定等學習交流,分析該市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現狀及太陽能光電應用的前景和趨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