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60年來,新中國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出臺了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13部,土地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
“國土資源管理是一個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的問題,土地和礦產都是稀缺和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既要保障發展,又要保護資源。我們承受著雙重壓力,面臨著兩難的局面。盡管壓力很大,但我們有信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履行好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職責。”
面對記者的采訪,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沒有寒暄、客套,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正如他一貫干練的風格。
土地資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土地資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用地保障和資金支持。特別是近10年,為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等各類建設提供用地達到6791.80萬畝。與此同時,還通過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開展土地整治,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徐紹史說,60年來,新中國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出臺了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13部,土地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頒布實施了3次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增強了國家宏觀調控土地利用的能力,為協調各業用地奠定了基礎。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地方各級政府共同責任,保護我們13億人口的“飯碗田”。建立了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已劃定的基本農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3.6%,實行永久保護。同時,采用多種方式補充耕地,近10年來,通過土地整治,全國補充耕地4163萬畝。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抗震救災、應對金融危機為契機,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努力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國土資源管理和服務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徐紹史說,在現代管理中,土地既是資源,又是資產,還是資本,三位一體的管理,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城市規劃圈內的土地統一由國家征收,進行出讓。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經批準占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公益性項目,仍由國家征收進行建設,前提是把農民補償、安置好;如果是非公益性項目,根據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農民可以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建設,并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讓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上更好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總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市場機制的引入,使我國土地由無償、無期限、無流動向有償、有期限、有流動轉變,有效地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從礦產資源家底不清,到成為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之一
徐紹史說,60年來,我國地質找礦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礦產資源管理法制機制逐步完善,地質環境建設和保護日益加強,地質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效顯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撐。
1949年,我國探明儲量的礦產只有兩種,礦山只有300多座,礦產品極端匱乏,產量更是少得可憐,原油年產量只有12萬噸。今天,我國已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159種、礦產地有2萬多處,鉛、鋅、鎢、錫、銻、稀土、菱鎂礦、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儲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探明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三位,成為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之一。
地質礦產事業的大發展,成就了中國礦業的繁榮,為中國經濟60年的大發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
我國目前90%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30%以上的工業和居民用水來自于礦產資源。全國建成大中型礦山企業1萬多個,小型礦山企業11萬多個,從業人員800多萬人。300多座城市因礦而生,大慶、攀枝花、平頂山、金昌、白銀、嘉峪關等一批礦業城市在神州大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