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能源供需模式,使其由‘以粗放的供給滿足增長過快的需求’向‘以科學的供給滿足合理的需求’轉變。” 2月28日,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成果”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該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杜祥琬解釋我國能源如何科學發展。
《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以下簡稱《戰略研究》)提出,要科學認識2050年前我國能源發展階段的戰略定位。2050年前的四十年,是我國能源體系的轉型期。2050年后,我國將擁有一個中國特色的能源新體系,也將進入比較自由的綠色、低碳能源發展階段。
科學、綠色、低碳戰略
2030年前后將出現歷史性轉折
杜祥琬指出,資源和環境代價過重、結構不良、效率偏低和能源安全是我國能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能源必須改變粗放的發展方式,開創一條科學、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
《戰略研究》指出,中國的能源發展模式必須進行重大創新,不能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高消耗道路,只能用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人均能耗實現現代化。
“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是‘科學、綠色、低碳戰略”,其基本思想可以歸結為,加快調控轉型,強化節能優先,實行 總量控制,保障合理需求,優化多元結構,實現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引領,體系經濟高效。”杜祥琬介紹。
《戰略研究》同時將節能、提效、合理控制能源需求置于能源戰略的首位,認為我國必須確立“人均能耗應控制在顯著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思想,旨在使實現國家第三步戰略目標的總能耗(特別是煤炭和石油消耗“天花板”)最小化,以較低的能源彈性系數(﹤0.5,并隨時間進一步降低)來支撐經濟發展。
此外,《戰略研究》指出,實施以上能源戰略,預期到2030年前后我國能源發展將出現歷史性的轉折點。其標志就是節能、提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始引領世界節能潮流;煤炭科學高效安全生產和潔凈化達到先進水平;煤炭消費量得到控制;核電實現大規模發展并突破實驗快堆技術;天然氣和水電的開發獲大幅度進展;能源結構得到明顯調整,CO2的排放量達到峰值;太陽能發電、風電和生物能等突破技術經濟瓶頸,走上大規模快速發展道路;能源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預期到2050年,我國將基本完成能源體系變革,實現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學平衡。能源結構中,清潔能源將占一半以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