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約1/5的城市大氣污染嚴重,113個重點城市中1/3以上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機動車尾氣排放成為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我國去年底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目前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99億輛。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不僅造成交通擁堵,其尾氣排放也成為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淘汰高污染的黃標車(指污染物排放達不到國Ⅰ排放標準的汽油車和達不到國Ⅲ排放標準的柴油車)等污染嚴重的老舊車,成為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淘汰黃標車進展緩慢
目前,機動車污染已成為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大氣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也逐漸成為二、三線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以北京為例,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苯丙芘、固體顆粒物等污染物,占到了總量的50%左右。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把控制氮氧化物排放作為約束性目標。據統計,黃標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占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74.5%,因此,淘汰黃標車是實現“十二五”氮氧化物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
一輛黃標車的單車排放量分別是國Ⅰ、國Ⅱ、國Ⅲ和國Ⅳ車的5倍、7倍、14倍和20多倍。淘汰“污染權重”極大的黃標車,勢在必行。
然而,近年來,我國淘汰黃標車等高污染機動車的進展比較緩慢。前不久發布的《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2010》顯示,截至2009年底, 全國有1700多萬輛黃標車。黃標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四種主要污染物,分別占機動車排放量的66.1%、71%、74.5%和96.4%。據統計,2009年北京市淘汰了10.6萬輛黃標車,而其他地方加起來僅僅淘汰了包括黃標車和部分綠標車在內的10.6萬輛高排放車。
我國現有機動車的報廢標準按使用年限劃分,大部分黃標車沒有納入報廢之列,地方政府在淘汰黃標車工作中沒有強制性執法依據,只能采取區域限行、經濟補貼、宣傳動員等手段,疏堵結合。專家表示,淘汰黃標車的進展緩慢,不僅影響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治理成效,同時也影響汽車工業和石化工業的發展。
“國補”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主要依據國家的“以舊換新”政策,即利用國家提供的淘汰舊車補貼及購買新車優惠措施,用舊車置換新車,因此也被人們稱為“國補”方式。
此外,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還推出了“地補”方式,即由當地財政支出,為淘汰黃標車的車主提供鼓勵性補貼。
無論“國補”還是“地補”方式,補貼額度都是車主關注的焦點。以“國補”為例,2009年的最高補貼額為6000元,車主淘汰黃標車的積極性并不高。2009年,深圳市僅有3人領取了淘汰黃標車的補貼。今年國家將最高補貼額提高到1.8萬元后,情況才有所改觀。
在車主可以自愿選擇“地補”或“國補”的城市,即使增加了補貼額度,以“國補”方式淘汰的黃標車,仍然遠低于以“地補”方式淘汰的黃標車。北京市去年“地補”淘汰了10.6萬輛,“國補”僅淘汰2600輛,今年全市共淘汰約5萬輛黃標車,其中,以 “國補”方式僅淘汰約1萬輛,而以補貼標準稍低的“地補”方式卻淘汰了約4萬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