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美國搞了一次卓別林模仿大賽,真卓別林只得了個第二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其實,并不奇怪,評委心中的卓別林的內涵與真卓別林的內涵不同。大家比的不是生物意義上的卓別林,而是滑稽意義上的卓別林,也許,第一名比真卓別林更滑稽。顧客像卓別林模仿大賽的評委,不管你是不是卓別林,我只關心我心中的卓別林。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如何抓住消費者注意力已成為經營成敗的關鍵。不在于你的產品是什么,而在于消費者把你的產品看成是什么。如何定義產品成為企業制勝的一種捷徑, 是90年代新興的一種營銷方式,它是指以某種有形或無形的產品為依托,借助現代傳媒技術,將一種新的消費概念向消費者宣傳推廣,賦予企業或產品以豐富的想象內涵或特定的品位和社會定位,從而引起消費者的關注與認同,并最終喚起消費者對新產品需求的一種營銷策略。像可口可樂等藥水賣了一百多年,仍常賣不衰,就在于對客戶的買點有新的認識,然后不斷創新產品概念。巧妙的定義產品也是優秀公司市場營銷的秘訣之一。巨人集團把重新定義產品推向了高峰。
記得原經濟日報的總編范敬宜寫過一篇關于山東濰坊蘿卜的文章,頗讓人開竅。范敬宜在濰坊一個賓館下榻,為總編范敬宜獻上的不是學名叫葡萄之類的水果,而是學名叫蘿卜的水果,濰坊這個賓館,把蘿卜當葡萄來上,新鮮。范敬宜感慨的不是濰坊這個賓館的蘿卜如何,而是不把蘿卜當成蘿卜的市場營銷思維。
正像一位大師所說,"市場營銷實際上是概念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誰能準確的把握顧客的觀念,并圍繞顧客的觀念"投其所好",誰就是贏家。張瑞敏所說"創造市場的前提就是創造概念"。概念的核心是"消費觀念","技術只是這-"觀念"的支持點。
"定義"的創新說白了就是"提法"的創新、"說法"的創新、概念的創新。
以往,尋呼就是呼人,今天,手機呼人。尋呼業整體日益疲軟,但廣西某公司將尋呼賦予新概念,提出:尋呼=10%呼人+90%看信息",積極引導市場潮流,依然穩步發展。
臨沂通信推出小靈通后,有人當尋呼機來買,有人當手機來買,有人當禮品來買,臨沂通信就針對不同客戶的買點,制定了相應價格策略、提出了相應廣告訴求,市場效果良好。
市場營銷人員的天職是針對客戶的價值觀為產品賦予相應的內涵。
新的消費概念運作的成功,是概念營銷獲得成功的關鍵性一步。有位專家說,企業出色的概念產品以及適當的營銷組合策略的運用,必然促使概念營銷取得成功。營銷人要有把蘿卜當葡萄賣的本事。
曾有一位女士問賣葡萄的人,葡萄是甜的還是酸的,那個賣葡萄的人以為女士大都愛吃甜的,就說葡萄是甜的,不料那位女士正身懷六甲,想吃酸的,于是就沒有買。隨后,又有一個老者問賣葡萄的人同一個問題,因為前一次的經驗,那個賣葡萄的人就改口說葡萄是酸的,誰知老人的牙不好,想吃甜的,所以也沒買。
作為營銷人員,首先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葡萄到底是甜的還是酸的?"問題看來很簡單,賣葡萄的人當然應該知道自己的葡萄是甜的還是酸的,但知道了葡萄的真正味道有什么意義呢?顯然問題的焦點不在于此。實際上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明確"到底什么樣的葡萄能賣出去"這一營銷命題。于是,"甜"和"酸"都是對葡萄的兩種不同定位,二者的目的都是要把葡萄賣出去。
營銷人員應充分考慮市場的現實和潛在需求,由外而內地對產品進行定位。
如果市場需要甜葡萄,我們的葡萄正好是甜的,怎么把葡萄賣出去?這似乎又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問題--我們只要"吆喝"葡萄是甜的不就可以了嗎?但這樣"吆喝"能把葡萄都賣出去嗎?恐怕無人能保證。原因在于可能還有其他人也賣葡萄,而且"吆喝"聲更響,甚至價格更低,態度更好。在這種同質競爭的環境下,再進行同質性訴求就很可能掉進惡性競爭的陷阱,如價格戰等,從而導致"兩敗俱傷"。在這種情況下,"吆喝"葡萄"不僅甜,而且無核"(其他的葡萄有核),就有可能獲得出路。
面對別人的定位,你必須創造差異性定位。定位其實就是創造差異性概念。
如果市場需要甜葡萄,而我們的葡萄卻是酸的,這就比較棘手。遇到此類問題該怎么辦?仍然"吆喝"葡萄是甜的嗎?這顯然有欺騙消費者之嫌,是條死胡同。這時就需要有"穿透力"的眼光去發現市場。
高明的市場營銷人員不是站在技術的立場而是站在客戶的立場認識產品。單從吃的角度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顯然顯得思路狹窄。
作為產品的葡萄顯然是這個故事的核心,而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也始終是"如何把葡萄賣出去"。故事中,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著眼點一直是"賣葡萄",這源于對產品的傳統性認識,即產品是能夠提供給市場以滿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東西。在這種認識的束縛下,營銷策略便無法走得更遠,無論是關注葡萄的"酸"與"甜",還是"吆喝"葡萄"甜而無核",都無法獲得一種超脫的競爭優勢。
試想如果別人的葡萄也都"甜而無核"呢?顯然這種差別化優勢便不復存在了關心葡萄"酸甜"的人是買來自己吃的,而送禮的人卻不在乎其味道的"酸甜",而在乎葡萄的外觀、包裝(如果籃子)等方面是否體面。所以這時的策略應當是將葡萄很好地包裝,然后將其定位為"禮品",便可將葡萄售出。這說明根據市場的競爭態勢,結合產品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定位創造的差別化可以將劣勢轉化為優勢,有效占領市場。
就像《白毛女》劇中破廟的饅頭,在地主黃世仁眼里,那是供品,而在窮人喜兒眼里,那是食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