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部等六部委7日發布的消息稱,目前三峽沿江重污染行業水環境風險防范問題突出,資源開發性污染已經直接威脅到飲用水安全。
為指導《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環保部近日會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和農業部聯合編制了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黃河中上游、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巢湖和滇池等8個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大綱。
記者注意到,《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大綱》明確指出,三峽沿江重污染行業的水環境風險防范問題仍然突出,由于區域型資源開發類產業的發展,流域內局部地區存在特征型污染的問題,包括磷礦開發及磷污染問題、煤礦開發及重金屬污染問題、局部地區砷污染等問題,部分特征性污染已經直接威脅到飲用水安全。
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飲用水源地、珍稀魚類洄游通道等敏感水域水質保障問題突出。區內水系發達,集中式和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沿江沿河廣泛分布,長江上游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亦位于規劃區,涉及四川、云南、貴州、重慶1162公里江段。上述敏感水域生態服務功能關鍵、水質保障需求突出。
但該編制大綱介紹,目前各地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尚不完善,周邊水污染防治、水源涵養、風險源防范措施薄弱。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魚類產卵場和洄游通道、國家級旅游區等敏感水域污染防治及生態保護措施缺乏。支流水質相對較差,庫區部分支流水華頻發,威脅飲水安全。
“污染支流成為影響流域水環境安全的重要因素,重慶市、四川省等地尤為明顯。”編制大綱稱,2010年庫區56條次級河流超Ⅲ類水體斷面比例達28.8%,且成庫后庫區支流回水區中段高錳酸鹽指數濃度顯著上升,有機污染加重。支流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突出,63.3%庫區支流呈富營養狀態。支流回水區水華頻發且日趨嚴重,影響庫區集鎮人口飲水安全。
環保部門的統計顯示,2004年至2009年,三峽庫區發生“水華”84次,覆蓋庫區21條一級支流。局地特征性污染問題突出,成為水質保障的重要風險。
上述編制大綱特別指出,流域境內工業企業沿江分布,企業超排偷排問題時有發生。工業園區發展迅速,但規模偏小且位置分散,工業生態鏈建設滯后,企業集中加工型園區普遍存在,污染控制水平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