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日前在天津出席“首屆全球低碳金融高層論壇”時表示,要協調經濟快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實現政府確定的減排目標,應該引入市場交易機制,促進金融資源合理配置于低碳產業。
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民銀行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環保部、財政部等國家有關部委,國內外商業銀行、基金公司交易所等單位的300多位嘉賓圍繞“低碳金融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機遇和挑戰”的主題,共同探討低碳金融、低碳經濟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相關問題和思路。
根據《京都議定書》,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擔碳交易方面的義務,所以目前中國碳排放權交易主要是以項目為基礎。近幾年來,無論是注冊成功的CDM(中國清潔發達機制)合作項目和CER簽發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長,在全球碳市場中,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核證減排量一級市場上最大供應國。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在2030年二氧化碳減排可達20億~30億噸,超過歐洲國家減排量的總和。
2008年,中國最早的3家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在北京、天津、上海分別成立,今年1月底,首個低碳交易市場落戶深圳,8月上旬,國家發改委剛剛宣布“五省八市”作為低碳省份和低碳城市試點,但是能夠真正開展更具前沿性的碳交易的卻屈指可數。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說,當前的中國碳交易市場存在著交易量小,交易系統不規范,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而且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盲目申請建立碳交易所,“有的地級市、縣級市也遞申請要求成立碳交易所,用基本常識判斷,就知道不可能。“由于中國碳交易市場沒有具備法律依據的長效機制,可能會使投資者持觀望態度。亞洲環境基金執行董事徐秋文說,投資者在選擇投資項目的時候,一般會考慮三方面的因素,除了投資地政治經濟狀況,管理團隊的能力,項目所在行業的穩定性,即增長的因素是否穩定,也極為重要。徐秋文認為,現在中國政府在項目支持、消費補助等方面都對低碳產業給予了很多扶持,但如果只是一次性的,而沒有具備而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碳交易需求并不穩定。
蔣兆理說,碳排放權之所以能成為產品,是因其稀缺性。目前,發改委計劃在經濟發達,有碳交易需求的省區開展試點,限定排放總量,在有限的區域形成一個市場,先行先試,在總結經驗后再向全國推廣,以達到節約決策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