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市場開始出現一些知名品牌,如萬寶、中意、揚子、香雪海、雙鹿等。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家電產品上。
1983年,洗衣機產量由1978年的400臺飆升到365萬臺。此后全國掀起了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熱潮,大約有40多個廠家先后從洗衣機技術先進國引進技術60多項。
據萬德潤回憶,盡管當時計委、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和輕工業部頻繁下發控制引進和建設家電生產能力的政策,甚至將冰箱、洗衣機列為第一批“暫停進口、引進生產線”的項目,但行政命令對行業的控制收效不大。
那一段時期,搭上“末班車”的企業如美菱、榮事達、新飛等,剛引進建立生產線,企業就必須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
1988年,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展開,輕工業部的家電局被撤消。
萬德潤說,“我們當時已經感覺到,企業必須放到市場中去,才能有前途?!?/p>
外資來襲與寒冬來臨
在扶持政策撤出后,家電行業經歷了第一個寒冬,既要面對供過于求導致的“價格戰”、“收購兼并”,又要面對“外資入侵”。
狂歡沒有持續多久,隨著產能的迅速擴張,很快,市場上就出現了更加激烈的競爭。
在徐東生的記憶里,90年代的家電行業很有“看點”。在扶持政策撤出后,家電行業經歷了第一個寒冬,既要面對供過于求導致的“價格戰”、“收購兼并”,又要面對“外資入侵”,“但中國家電企業順利度過危機,不僅擊退外資品牌,而且還帶動行業上了一個臺階?!?/p>
1988年以后,冰箱市場連續兩年出現了大幅度萎縮,1989年冰箱銷售規模下降到了604.4萬臺,1990年進一步下降到436.0萬臺,1990年的銷售規模比1988年萎縮達40.6%,大批廠商倒閉。
這個時期,“價格戰”出現并伴隨家電業至今。
1996年3月,長虹[微博]首先打起“價格戰”,以后一年強似一年。價格不斷下降,廠家的利潤率越來越低,一些廠家被淘汰。
除了價格戰,讓家電企業擔憂的還有“外資入侵”。
1997年,中國全面放開對外資家電企業的限制,以伊萊克斯、惠而浦為代表的一批國外跨國企業,大舉進入中國?!爱敃r中國家電企業領袖們都在喊,狼來了?!毙鞏|生回憶說。
海爾的張瑞敏提出“狼”論,加入WTO,中國的企業必須成為狼?!爸袊髽I如果不能成為狼,你就會被吃掉?!遍L虹的倪潤峰則提出“群虎”論?!皟瀯倭犹?、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迫使中國彩電企業要盡快由‘一群羊’進化成‘一群虎’,以‘群虎’應對‘群狼’。”
幾年后,這場“中外”之爭中,中國本土企業獲得了暫時的勝利。以惠而浦為例,其中國市場占有率同全球家電排名完全倒掛。
這一時期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二個繁榮飛躍期。
經過市場競爭淘汰,一批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行業龍頭企業。1996年至2001年,海爾銷售額從62億元狂飆突進到603億元,年均增長率近60%。1997年TCL[微博]只有54億元的銷售額,而到2002年,猛增至211億元,年均增長率超40%。此外,長虹、小天鵝、春蘭、新飛都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
跨領域擴張失敗
獲得穩定的增長后,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宣布介入互聯網、手機、電腦等領域。最終這批擴張多以失敗告終。
來自中怡康公司的數據顯示,2007年前,我國家電行業規模保持每年14%-15%的增速,行業規模每年上一個臺階。
雖然增長穩定,但家電企業的跨領域擴張嘗試卻大多以失敗告終。
2000年后,一股投資互聯網的熱潮在中國興起,家電行業表現得甚為積極。行業龍頭企業如海爾、美菱、美的、春蘭、TCL、科龍、小天鵝、長虹等紛紛宣布介入互聯網、手機、電腦等領域。
最終這批擴張多以失敗告終。
2004年12月11日,WTO規定的中國零售業保護期結束,對外資商業的準入將基本取消地域、股權和數量的限制。同時,國家對部分進口薄板征收反傾銷稅,令進口冷軋板價格普漲。家電生產資料供應狀況全面緊張,塑料、鋼材、鋁材、銅材價格全面上升。
成本上升、能源緊缺和激烈的競爭讓家電業進入微利時代,部分無力維持的企業開始主動退出市場或被市場淘汰,家電企業兩極分化更加明顯。
“2000年后,全球家電產業開始向中國轉移,這給中國企業帶來更多機會?!毙鞏|生稱。
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家電業享受著WTO帶來的紅利。雖然有過跨領域嘗試的失敗,但多數行業龍頭企業仍保持著穩定的增長。
正如徐東生之前所言,“從2000年到2008年,家電行業的增長一直很穩定?!?/p>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