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含汞燈管處理生產線,也是10天才開工半天。”浙江陽光照明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呂軍說,生產線年處理能力2400噸(約4000萬只),但去年處理總量僅1000萬只左右。
廈門通士達照明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秦碧芳介紹,該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人民幣從瑞典進口了兩套含汞廢燈管處理生產線,年處理能力達3600噸(約6000萬只)。但公司年實際處理廢舊燈管僅60—80噸。“我們希望取得環保部頒發的資質證書,這樣可回收其他廠家節能燈,更好地發揮處理能力。”
滕菲坦言,公司的回收費是每根2.5元左右。但這2.5元,讓一些本來愿意回收廢棄節能燈管的企事業單位望而卻步。“其實,如果設備滿負荷運轉,每根燈管的處置費可低于1元。”
何去何從之盼
節能燈無害化處置能力需提高,防污關鍵是源頭限汞,推廣低汞燈
目前,國家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在招標時對廠家回收節能燈有明確要求。記者查看2012年5月的最近一次“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普通照明用自鎮流熒光燈)招標文件”發現,評標標準提出要有“廢舊燈管回收處理方案,及上一年度推廣企業承諾兌現情況”,承諾目標有三類:推廣量的30%以上、20%以上、10%以上。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等會對推廣企業承諾目標兌現情況進行抽查。但陳燕生介紹,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兌現承諾。“當然,即使這樣,這一政策為企業建立回收體系仍起到了一定作用。”
工信部安全生產組專家、廈門通士達公司安全環保部經理楊龍豹建議,政府除了對企業有明確回收要求之外,還應在社區和銷售點同時建立廢舊燈管回收網絡,并設計專業廢舊燈管回收箱,“具有減震、防破碎功能,才能防止集中污染。”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虹認為,可對推廣激勵政策做些調整。她舉例說,北京市對高效照明產品的推廣政策是市里在國家補助50%的基礎上再補助30%,區里再補助10%,也就是說居民出10%的錢就能用到節能燈。“不妨把一部分推廣補貼放到回收補貼上來,從推廣之初就開始布局回收。”
也有廠家代表呼吁,當前亟需改變的,是廢棄節能燈跨省處理的隔閡現狀,以及含汞燈管廢物處理資質的不均衡格局。
“目前,有資質的處置單位只有3家,外省廠家如果想找他們,面臨3方面難題。”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廠家代表說,一是跨省審批麻煩,廢舊燈管輸出地放行,但輸入地不一定愿意,而且涉及雙方審批,非常麻煩;二是運輸、處置費用高,從江蘇、福建運往上海處置,一噸廢舊燈管的運輸、處置總花費竟高達7000元;三是運輸條件苛刻,燈管運輸要找專門企業,不然運輸過程中發生破碎,會降低回收效果。
這位廠家代表建議,國家應在節能燈生產企業集中的省份或地區布局有回收資質的企業。“生產企業遍地開花,而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卻只有少數幾家,還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其他一些節能燈生產大省卻沒有,各種中小節能燈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舊節能燈就不好處置。”
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化學品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環保部打算通過支持節能燈生產企業處理廢舊燈管等方式,提高我國廢舊節能燈無害化處置能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