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曾測算,北京每年餐飲用油在60萬噸左右,按廢油率15%計算,每年產生餐廚廢油9萬噸,能有效收集的約6萬—7萬噸。記者了解到,北京具有生物柴油煉化能力的企業有兩家,全年生產量不足萬噸,其余近6萬噸廢油在監管職責不明的情況下,去向不明。
有著20多年淘油經歷的老周告訴記者,大多數地溝油經過“煉黑油”的人之手,流出北京,在北京周邊省市以小作坊的方式煉制加工后,混合進沒有生產廠家、沒有產品名稱、沒有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的“三無”食用油回流餐桌,形成完整的利益鏈條,初來乍到者很難進入。但像他這樣入行多年的人,深知地溝油的“前世今生”,“我們吃的油都是從老家帶來的菜籽油。”
“再不想干別的,干這行很自由。”老張告訴記者,10年前,餐館要花錢請他們淘地溝油,還常請他們吃飯;現在是他們花錢向餐館購買“淘地溝油權”,而且價格從每年每個餐館一兩千元升至現在的上萬元,甚至十幾萬元不等,10余年間,他經歷了地溝油價格不斷上漲的過程,可見其中利益之大。“當然也有競爭加劇的緣故。”老張說,以前干這行的都是江蘇人,現在來了不少“外人”,地溝油以更高的價格被他們搶走。“為此打架是常事。”老張抱怨,有時為了把油源搶回來,不得不給有關人員好處,從他們那里再買回來。“反正不愁賣,關鍵是不能丟了市場。”老張語氣堅定。
當務之急——
相對于地溝油的轉化,收集的問題更棘手,來源復雜使得源頭管理很薄弱,缺乏制約手段
馬建驥告訴記者,我們通常說的地溝油大致由4部分組成:炸貨油,麥當勞、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店及大型餐飲企業的產出量很大;地溝油,餐飲店后廚經下水管排進隔油池中的油,也就是狹義的地溝油;屠宰場清洗動物內臟產生的廢油脂;泔水油,即餐廚垃圾中的廢油,據測算餐廚垃圾中的廢油比例在5%左右。“來源復雜使得目前廢棄油脂產生單位源頭管理顯得很薄弱,缺乏源頭制約手段,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尚未形成。”馬建驥說。
“當務之急是解決餐廚廢油收集難的問題。”馬建驥說,相對于廢油的轉化,收集的問題更棘手。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著手制定經濟鼓勵政策,鼓勵中京實華這樣的企業以合作的方式,整合散在的個體淘油人,推進源頭收集。
據馬建驥介紹,目前北京市政市容委正在培育規范餐廚垃圾和廢棄油脂的專業收集運輸主體,準備推行屬地特許經營服務,并對餐廚垃圾和廢棄油脂的收集運輸車輛實行準運證管理,嚴禁私拉偷運餐廚垃圾和廢棄油脂的交通運輸車輛上路行駛。
“每次被罰100元呢!”因為私自將客用面包車改裝成了貨用車,老張經常受到警察的處罰,他覺得很冤枉。“我很想開正規車輛,也想有交管部門核發的可上路行駛的準運證,但是不知道誰管這事,只能認罰。”
“地溝油變柴油前景非常看好!”中京實華技術總監劉肅認為,盡管生物柴油燃點低,不能單獨用于車輛燃料,需要以國家規定的比例混入石化柴油中使用。但混合后作為汽車燃料,可有效改善尾氣排放,減少環境污染。目前我國的標準是B5,即生物柴油混入石化柴油的最大量為5%。據悉,歐洲的標準已經達到B20,即生物柴油混合比例達20%,甚至荷蘭航空已經將這種混合柴油試用于飛機燃料。
“而且,用地溝油生產柴油工藝并不復雜,產出率也相當高,可達80%左右。關鍵是由于化學性質的改變,可以徹底斷絕地溝油返回餐桌的可能性。”劉肅強調,只要加強廢油源頭收集管理,完全可以變廢為寶,眼下正有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瞄準生物柴油市場。
據了解,中京實華已經在燕山石化附近購買了土地,正在申報立項建設一座年生產能力5萬噸的生物柴油廠。“相信隨著政府監管力度的加大,地溝油回收一定能實現可控,我們的原料就不成問題了。”李雍信心十足。
“到時生產的生物柴油就會質量穩定可靠,不會像現在這樣,由于因陋就簡,生產不連續,柴油質量并不很穩定,部分產品只能作為燒鍋爐的燃料油。”李雍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