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處理“大鍋燴”
不過,在更多人看來,垃圾分類工作進行艱難,固然有市民的觀念問題,但最大的阻力卻并不在此。
孫明國是北京一小區的居民,每天早上,他都會響應社區的號召,把家里的垃圾進行分類后,分別投放到小區內分別寫有“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字樣兒的兩個垃圾桶中。
但有一天,孫先生不經意間發現,每天早上運垃圾的工人,卻將兩個桶中的垃圾全倒進了一輛垃圾車中。孫先生十分不解:“我在家里把垃圾分好類,工人裝車時卻把它們又混在一起,這跟不分類有什么區別呢?”
對此,北京市有關部門表示,要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就要在居民分類投放之后,調派不同的車輛運輸。但現實情況是,北京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還做不到垃圾的分類運輸。
實際上,國內絕大多城市都既沒有建設餐廚垃圾、農貿市場垃圾、廢舊電池處理的專項設備,也沒有建立大型分揀中心。因此,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即使被居民進行了一次分類,但最終還是被混合運走,根本達不到預期效果。
“前期分類不到位,后期處理‘大鍋燴’,這是目前很多城市垃圾分類處理的現實情況。”“垃圾問題”專家王維平說,沒有建立起完備的分類垃圾回收系統,是導致許多城市推廣垃圾分類回收多年卻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所以,盡管很多城市有了垃圾分類箱,卻也只是方便了街頭揀垃圾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分類。”
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這是被國內媒體最常引用的一組數字,目前中國1/3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圍城”困局。另有數據指出,現在中國除縣城之外的600多個城市中,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1/4已經無垃圾填埋堆放場地。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以北京城市建設中的建筑垃圾為例,目前北京處理建筑垃圾的主要方式是簡易填埋,全市目前有21個大坑,可簡易填埋4337萬噸建筑垃圾。最令人擔憂的是,即便每年建筑垃圾產量不再增加,三四年后,這21個大坑就將填滿,建筑垃圾將無處可埋。
“實際上,對城市而言,少建填埋場,唯一的出路就是減少垃圾。”專家表示,不妨借鑒國際上一些垃圾處理先進國家的經驗:當年日本也經歷過垃圾圍城之痛,后來他們實施了系統的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在垃圾后期處理環節投入巨額資金,并進行技術創新,順利帶動了前期分類。而隨著垃圾回收產業鏈逐步成熟,短短幾年時間,日本垃圾產量就猛降了一半。
盡管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面臨著重重困難,但相關專家也一再指出,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肯定會成為今后中國城市垃圾處理的大趨勢,這也是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發展中的垃圾處理問題,需要從政府角度整體加以考慮。垃圾分類處理,不僅需要全民參與,更需要政府出臺政策引導。”
“按照北京十二五規劃要求,通過垃圾源頭分類,2015年將實現全市原生垃圾(未分類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區達到99%、郊區達到95%。”王維平說,“垃圾分類是個漸進的過程,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的漫長努力,但永遠不做,城市堆積如山的垃圾狀況就永遠改善不了。”本報記者 趙曉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