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鋼鐵第一大省,河北足以折射出全國淘汰落后產能的困境。這存在著一個歷年來反復出現的悖論:淘汰任務一定能完成,但是鋼鐵總產能仍然會擴大。
“鋼鐵冶煉是一個退出壁壘很高的行業。生產線一旦被拆除,如果無法用其他形式獲得重建,等于所有資產付諸東流。”
“農民辛辛苦苦刨一年地,也未必有鋼廠給的錢多”。因此,如果鋼廠真的關停……被租用的耕地無法復耕,大量的工人將無處可去。
“敬業鋼鐵養活了平山縣三分之一的公務員。如果一個月不交電費,電力公司可能就沒工資發了”。
上述三段話正折射出鋼鐵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三大阻力。
淘汰落后產能的口號喊了很多年。此次之所以被廣泛關注,在于決策層的“鐵腕”和“重拳”。
在距離三季度期限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工信部公布了詳細到具體企業、具體生產線的淘汰名單。這是工信部首次以公示的形式表明淘汰工作力度,也向涉及的各方施壓。但就在第二天,名單被指“注水”——由于其中列出的部分產能實際上已經關停。
難道“鐵腕”,無法推倒那些象征落后的高爐嗎?
上海證券報記者來到中國鋼鐵生產第一大省,也是“落后產能”的重災區河北,深入探尋其中緣由。
拆除的高爐
從唐山到邯鄲,從廊坊到滄州,鋼鐵產業鏈條貫通著這片燕趙之地的經濟命脈。中國超過四分之一的鋼鐵就產自這里。你既可以在喧鬧的城區中看到整齊潔凈、幾乎可稱為鳥語花香的大鋼廠,也可以在偏僻的鄉鎮里發現煙塵飛舞,空氣刺鼻的最破落的小企業。他們各自發展壯大,共同支撐和見證著中國飛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但是,隨著中國粗鋼產量每年的飛速遞增,以及節能減排不可逆轉的趨勢,“淘汰落后產能”的大幕又一次拉開了。河北無懸念地成為壓力最大的省份。在工信部公布的名單中,河北省共有34家企業超過1500萬噸的煉鐵煉鋼產能被明令關停,占全國淘汰總規模三分之一強。其中,既涉及邯鋼、唐鋼這樣的國有鋼企,也有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
“今年2月拆了3個150立方米的小高爐,云南財政廳的人還來監督了。現在都要跨區域核查是否切實拆除。”河北民營的敬業鋼鐵集團能源環保部長康永鵬告訴記者,目前敬業最小的高爐也有450立方米。
在記者的實地走訪中發現,“以前只要停產不用拆”,而現在,高爐拆除的工作的確在進行。而且,大部分在政令公開下達之前已拆除。河北省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事實上,此前工信部于5月下達的淘汰任務,河北大多數之前就已經完成了,今年全年的完成量還將超過規定目標。“河北去年 11月開始搞了個集中行動,今年又搞了一次。多淘汰一些,為以后留出空間。”這位人士介紹說。
拆除的真相
如果淘汰的任務甚至可以超額完成,那么,讓中國鋼鐵行業飽受困擾的產能過剩問題,是否解決有望?
業內給出的答案卻是否定的。原因是行業里公開的秘密:這些拆除的高爐,絕大多數是已經廢棄了的。與此同時,產能的“以舊換新”、“以小換大”也依然普遍存在。
“我們拆除的210立方米的小高爐其實早就不用了,不符合經濟效益呀。以前是停了沒拆,現在拆掉了。”河北一家年產量在500萬噸的中等規模鋼企人士向記者坦言。這拆除的高爐,就出現在了工信部的淘汰名單中。業內人士稱,這種實際上在拆除前已廢棄的產能,在此次名單中占比不低。
在用高爐被拆除的案例也有。比如在2008年,唐山鋼鐵就拆除過兩座450立方米的高爐。當時,唐鋼正面臨從唐山市區整體搬遷至臨海地區。為了證明市區內也可以存在不污染環境的重工業企業,唐鋼不惜將還在正常運轉的兩座高爐拆除,原地興建大規模綠地,成為國內鋼鐵企業節能減排、美化環境的標桿。相應的,唐鋼也最終免于工程浩大的搬遷,其節約下來的成本,大大高于高爐拆除的損失。
“市場的淘汰效果才是最殘酷的。”采訪中,無論行業協會、鋼鐵企業還是研究機構,各方都認為此次淘汰政策的表述“比以往更加嚴厲”,但談及最終效果, 話題也都不約而同轉向了“市場機制”。在業內看來,市場低迷導致的企業經營困難才是關停的真正動力。對于淘汰,政策更多時候起的是順勢推動的作用。
但一個悖論在于,政策在推動淘汰的同時,卻也無意中間接進行了反向推動——產能擴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