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化名)終于暫時不用擔心光伏市場會不會“崩盤”的問題了。
作為江蘇常州市某光伏組件企業的市場部經理,他在今年一季度時還曾憂心忡忡地向本報記者表示,“今年光伏行業前景不妙,如果德國削減補貼后市場起不來,可能會有一大批光伏組件企業在8月份以后倒閉”。
但如今,他的擔心被證明是過慮:至少目前看來,整個光伏市場正重新被一片樂觀、亢奮、激昂的情緒所裹挾。
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德國市場在補貼下調的背景下非但沒有萎縮,反而需求受到很大刺激,另一方面則要歸因于中國內需市場的啟動。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向本報記者透露,目前國家能源局最新確定的光伏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達到5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到2020年則達到2000萬千瓦,而今年的這一數字僅為50萬千瓦。這意味著5年后國內光伏裝機容量要達到今年的10倍。
就在這火爆市場的誘惑下,中國一批光伏制造廠大手筆加碼新生產線,將增資擴產的浪潮推向一個又一個巔峰。
然而,誰會知道,光伏市場的下一次“戛然而止”將在何時來到?
國產光伏激情再燃
“最近兩個月簡直賣瘋了。”國內一家大型硅片廠管理人士日前向本報記者訴說起一幕幕瘋狂的場景,難掩激動之情。
他告訴本報記者,“從上月初起,德國瓦克公司2012年前的產能已全部售出,市場上已買不到瓦克的料了。至于國產多晶硅采購也日趨緊張,甚至有時候買不到貨,有的硅片生產線也幾乎要停產。”據了解,一些代理進口硅料的經銷商由于對這一狀況預料不及,存貨已基本售罄。尚有存貨的經銷商甚至開始暫停銷售,著手囤積硅料,以待價格進一步上漲。
作為硅料的下游,硅片需求同樣可用井噴來形容。據該人士透露,從上月起,國內多家光伏企業負責人甚至開始親自登門拜訪各家硅片生產商,以期能確保硅片供應。
“最極端的例子,有一家電池生產商的老總請求我們將僅裝五分之一車的硅片迅速安排發貨,等不及車間生產再裝車。因為只要晚幾個小時,電池生產線就可能面臨停產。”上述人士說。
也就在這一片狂躁、喧囂的氣氛中,各家光伏企業無論規模大小,紛紛加碼投資。
橫店東磁近日宣布,作為公司第三筆光伏領域的投資,將動用8.73億元建設300MW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及50MW組件項目。而這家公司進入光伏產業還不到一年,投資的4條生產線還有2條沒有建成投產。
佛塑股份也在上周宣布,擬與廣東廣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晶硅太陽能電池用PVDF膜及背板研發項目”,研發晶硅太陽能電池用PVDF薄膜及背板。金智科技則表示,將投資不超過900萬美元在美國設立全資子公司,從事光伏相關產業投資。
此外,三安光電本周公告,擬與美國EMCORE公司在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3000萬美元,成立合資公司三科光伏公司,主要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及分銷地面高倍聚光太陽能應用(HCPV)組件和系統。
作為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多晶硅制造商,保利協鑫于7月29日宣布將額外投資3億美元,興建位于江蘇產能約1000兆瓦的硅片設施。建成后,其硅片總產能將提升至3000兆瓦,成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商。
海外看好中國內需市場
如此多的光伏上市公司爭先恐后地加碼投資,顯然不是出于事先的共同預謀,而更像是一場集體沖動。而誘發沖動的“荷爾蒙”就源于德國市場削減補貼之舉“壞事變好事”。
“這(德國削減補貼)應該是個好事情,很多人把它想偏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玉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德國推行上網電價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盡快實現光伏平價上網。隨著光伏成本的下降,對上網電價做出符合實際的調整是合理的。
他表示,最近兩年世界光伏成本的下降非常快,上網電價應該下調,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讓系統集成商的利潤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否則也不利于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而德國這次調整上網電價表明全球能更快進入光伏平價上網,對中國光伏企業不是沖擊,恰恰是機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