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光伏產業的陰霾似乎正在慢慢消散。“海外市場需求十分旺盛,現在國內的光伏企業接單都接不過來。”因贊助世界杯而名聲大噪的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苗連生指出。記者了解到,國際市場上,多晶硅的價格,也從去年低谷時的50美元/公斤,上漲到目前的60~70美元/公斤,而光伏組件的價格比2009年1月更是高出30%-40%。
據苗連生透露,在今年6月初的德國慕尼黑太陽能光伏展上,英利收到的訂單已經超過4G瓦,而英利的產能在1G瓦左右,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英利綠色能源日前宣布擴大400兆瓦產能,包括在保定總部300兆瓦PANDA單晶硅的基礎產能以及海南省海口市100兆瓦多晶硅的基礎產能。此外,英利還將下半年產品定價調高3%—5%。
除了英利外,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日前也宣布投入730億元臺幣(約合153億人民幣)建設亞太區最大的太陽能光電生產基地,將興建兩座超大型太陽能電池及模塊廠,產能規劃高達20億瓦(2GW)。
太陽能產業觸底反彈,主要原因是海外需求強勁,特別是日本和美國市場。2009年美國新增太陽能發電(包括光伏發電和聚光發電)裝機容量481兆瓦,僅次于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而日系廠轉到臺系廠的代工訂單也在二季度大幅增加。此外,德國日前也傳出不排除對太陽光電裝置的補助有3個月寬限期,使需求下降幅度比預估減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