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會來臨,全球能源結構待變,清潔、環保的成為時代新寵。但并不是所有新能源利用都前途無量。與全球地質學家一樣,我國專家將目標指向一種“特殊的天然氣”,它儲量巨大、清潔環保、前景廣闊,極有可能支撐起未來我國的能源需求,那就是“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
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直接指揮了南海海域、青海凍土帶兩大區域“可燃冰”的鉆探發現,是國內最權威的指揮長、研究者和見證人。他非常樂觀地認為,有足夠的數據和依據表明,“可燃冰”一定是未來低碳社會的理想能源。就這一話題,在第41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張洪濤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各類能源儲采比小,能源結構不合理,遠不適應低碳社會要求。
從世界上看,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非常小。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仍是能源消耗的主體,分別占28.4%、35.8%、23.7%。
“儲采比”是張洪濤反復強調的一個概念。“儲采比”又稱回采率或回采比,是指某種資源年末剩余儲量除以當年產量后得出的尚可開采的年數。根據2008年計算的儲采比,全世界煤炭還能用122年,天然氣為60年,而石油只夠用42年。盡管每年各類能源的儲量有所增長,但增長量與當年消耗量基本抵消,甚至入不敷出。我國的能源儲采比相對小不說,能源結構尤其不合理。“我國近年煤炭消耗比例大致占70%、石油占20%,而水電只占6%、天然氣只占3%,核能更是低到只占1%,新能源所占比例非常小。”張洪濤用一組數字介紹了全球和我國能源結構的現狀。而且,我國煤炭開發存在“雞窩礦”多而巨型煤田少、瓦斯超標和存在嚴重透水隱患的“高危礦”多、以含硫、磷等污染成分很高的褐煤為主等幾大弊端。
出路在哪里?根據我國2020年的規劃,天然氣的預測產量將達到1800億~2200億立方米,在能源結構比例中從只占3%上升到8%~12%,核電將達4000萬千瓦,水力發電將達2.9億千瓦,風電將達3000萬千瓦,太陽能將達200萬千瓦。
“從國家規劃中可以看出,唯一的辦法是更多地利用天然氣,目前全球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平均值為23%,遠遠高于我國目前的天然氣利用水平。”張洪濤介紹說,但天然氣也有用完的一天,“可燃冰”則是世界公認的唯一的大宗可替代能源,是未來低碳社會的理想能源。張洪濤表示,建議我國的能源結構“兩步走”,當前加快開發利用天然氣,長遠發展還是要開發“可燃冰”。
儲存量大、清潔環保、賦存有利,“可燃冰”是理想的大宗可替代能源。
“可燃冰”其實就是天然氣,但在融化之前的形狀像冰,與我們所認識的天然氣有明顯區別。”張洪濤列舉了“可燃冰”的幾大優勢:
首先是儲量巨大。在全球陸域面積的20.7%、海域面積的10%都有“可燃冰”,是世界陸地上所有能源所含甲烷總量的3000倍,是全球有機能源、化石能源總能量的2倍,儲采比至少是1000年。
其次是燃燒值高,污染非常小。“可燃冰”主要含甲烷、乙烷、丙烷,含少量二氧化碳和硫。1單位體積的“可燃冰”可以分解出164單位體積的甲烷氣體。南海海域發現的“可燃冰”甲烷含量達99.8%,比陸地上的天然氣和煤層氣都要純凈得多。
再次是賦存、成藏位置非常廣泛,“普適性”很強,埋藏也很淺。“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域1000米以下的海底200米以下左右、陸地凍土帶距地表深200米到2000米之間。目前全球共找到166處有“可燃冰”,其中海域有98處,已在25處獲得了樣品。
從全球研究進展看,從1810年英國科學家戴維在實驗室合成氯氣水合物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快馬加鞭研究、開發。美國、日本、印度先后在海底,加拿大、美國先后在陸域凍土帶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在2006~2009財年間,美國資助了40多個新老項目,提出了2015年前提交阿拉斯加區塊的規模評價報告、2025年前提交“砂儲層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回收性”論證報告的目標。我國前后經過十幾年艱苦的努力,于2007年5月1日、2009年9月25日先后宣布在南海海域和青海陸域凍土帶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我國臺灣的“可燃冰”研究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