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一直致力于新能源項目投資的風投機構孔子國際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益三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應該盡早建立碳信用交易市場。這一方面是國際碳信用交易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有利于盡早實現碳貨幣與人民幣掛鉤,進而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
碳信用市場機制源于《京都議定書》,各國建立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一級和二級市場。按照國際市場慣例,規定排放到大氣中的每噸HFC污染性氣體或二氧化碳相當于一個“份額”,即為一個“碳信用”單位,每減少1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可獲得等量排放權。公司如果沒有用完分配給它們的“碳信用”,即可把剩余的額度賣給需要更多“碳信用”的企業。據聯合國專門機構的專家預測,未來幾年內,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總交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
胡益三還表示,將長期看好新能源企業的投資,即使短期國內新能源政策出現波動,但不會影響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的大局。目前盡管光伏并網電價何時出臺不好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國家必將長期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做前期投資還是二級市場投資,只要立足做中長線,長期投資或持有新能源項目一定比傳統能源項目的收益要高。
他還建議,在談到具體對怎樣的新能源項目有投資興趣時,胡益三表示,將最看重新能源項目的領導人和技術門檻兩大指標,原因是領導人的眼光將決定企業的戰略,高技術門檻則保證了市場足夠廣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