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對決
江城武漢,就是他們三巨頭短兵相接的一個戰區。
11月1日,GE在武漢召開了一場名為“十城萬盞·GE照明解決方案研討會”,并正式宣布加入武漢3.6萬盞LED節能燈市場“爭奪戰”。值得注意的是,GE大中華區及亞太區8位高管集體造訪武漢,這不難看出GE公司對LED路燈照明項目爭奪的決心和信心。
3年內,武漢市將投入6000萬元,在全市安裝3.6萬盞LED半導體照明路燈,未來,武漢將成為中部和國內LED產業核心聚集區。這一大單讓所有相關企業都熱血沸騰。
而且GE高層還表示,“期待把我們的技術本土化,希望在武漢找到合作企業。”言外之意就是未來有意在武漢直接參與LED市場工程招投標,有意尋找武漢合作企業,甚至是在武漢投資設廠。
巧合的是,幾天前,飛利浦照明位于武漢市江漢路鬧市的綠色照明小屋正式對外亮相,江城市民現場體驗飛利浦照明所營造的照明環境。而西門子高層也正是在這個期間內造訪武漢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力求在某些項目或計劃上雙方能達成共識。
齊聚江城,對壘相戰——相信這不僅僅在武漢發生了這樣的現實故事,在中國的其他城市也已經或即將悄然地發生。
亂中得利?
現在誰是贏家,尚無定論。但是,一場爭奪戰已經在中國展開。那么,我們在關注三大巨頭熱鬧的場面的同時,此時此刻,中國的半導體照明企業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和行動?因為,中國照明企業也是這場戰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中國的照明企業能“亂中得利”?
有人說,中國照明企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上比不過三大巨頭,但是中國企業具有本土化優勢,中國政府自己的大單不可能全部送給外資企業,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有人說,中國企業在產品上并不亞于外資品牌,而且中國國情講究人脈關系,比外資企業更懂得運作中國的市政項目。當然,我們只能把這些說法歸屬于情感論,在正規的經濟市場上,商業競爭比情感論更具合理性。
剔除所有人性化和情感化的因素,現在中外企業雙方存在爭論和分歧的地方在于LED照明產品之上。在GE照明的武漢研討會上,就發生了雙方的觀點駁辯——
GE表示,使用GE節能燈產品能平均省電30%到40%左右,大約用3到5年的時間回收成本、取得收益。
中國的一家LED企業老總則在會議現場反駁:他們的產品2年就能收回成本,而且使用壽命肯定在10年以上,節能效率能達到82%,比GE還高很多。
GE接著反駁:不少LED生產企業宣稱他們的產品有5萬小時使用壽命,但是,LED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壽命不是由LED燈管的壽命決定的,綜合來看,LED真實的壽命并沒有傳說中那么高。
很顯然,外企內資企業在三個關鍵指標——節電效果、使用壽命、價格上,存在明顯“自說自話”的現象。
造成這一爭議的原因在于LED國家標準缺失。沒有權威、正式的標準,就沒有一個明確的采購衡量標準,這很容易造成未來LED照明市場混亂的局面。有關專家期待LED國家標準盡快出臺,理清一片嘈雜的是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