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這個階段,青云創投的投資也不可避免地附上了那個時期的烙印。 公司先后投資了生產汽車尾氣催發劑的公司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投資以工業危險廢物集中回收、運輸、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為主營業務的東江環保。
這是一個無比痛苦的過程,一方面,國內缺少高科技的節能產業;一方面,投資人給予的壓力時刻都在。 2005年,青云創投第二只中國環境基金成立,整個募集過程并不比第一只基金容易多少。 “能堅持下來我認為需要三點,膽量、努力和運氣。 ”葉東說。
運氣,確實降臨了。 到了2005年后,一切發生了改變,伴隨新能源公司無錫尚德的上市及相關政策的引導,中國清潔技術產業的發展突然間豁然開朗。
這一時期,青云創投的投資理念開始發生變化,從末端治理逐漸轉為前端,從回收轉為生產節省,先后投資了江西賽維和中電光伏等一系列新能源產業。 2007年江西賽維在紐交所上市,成為中國最大的太陽能硅片制造廠家。 中電光伏2007年在NASDAQ上市,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廠家。
“2006年到2007年,這是新能源行業爆發增長的兩年,過去幾年投資的沉淀都在這兩年爆發出來,太陽能、風能企業在紐交所、納斯達克集體亮相。 ”葉東說,清潔技術終于開始在中國被認可了。
2008年,青云創投募集了第三只“中國環境基金”,這只基金規模空前,2.3億美元,超過過去兩只基金總和的4倍。
據悉,青云創投目前剛剛募集了一只規模為5億元人民幣的新基金。
大幕剛剛拉開
“可持續性發展的清潔技術和低碳經濟,可能未來10年到50年將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主導。 ”劍平國際投資公司榮譽董事長兼首席戰略顧問黃劍平告訴CBN記者。
美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資集團東亞及大中華區商務總監劉曉雨告訴CBN記者,除了風險投資機構以外,一些有遠見的公司,諸如沃爾瑪、谷歌、IBM等公司早已率先進入了清潔技術領域。 根據美國清潔技術集團統計,他們的會員單位中從事清潔技術的公司已經達到了7255家。 其中中國企業大約占8%.
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根據清潔技術發展的非營利性組織氣候組織(TheClimateGroup)8月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計劃在2011年生產50萬輛電動汽車,并且,中國生產了世界上30%的太陽能電板,還是世界上風力發電的第四大國家。
“中國目前在清潔技術方面主要是緊跟戰略,我們盡量引進國外的一些先進技術,通過跨國引進,解決中國的發展。 ”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杜平主任告訴CBN記者。
但杜平也指出,中國清潔技術領域積累了很多的矛盾,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掉。 比如,在風投爭搶清潔技術的背后,產業不平衡的信號正在逐漸出現。 最為明顯的是太陽能和風能的產能過剩問題。 在此前國務院的相關會議上,太陽能和風能的產能過剩隱憂被反復提及。
盡管如此,風投們對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仍趨之若鶩。
劉曉雨認為,對于中國太陽能、風能過剩的談論有太多誤讀。 從太陽能行業講,自無錫尚德成功上市后,一些生產組件的中小企業跟風太多,所以在金融危機中受到沖擊。 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我國的太陽能組件多數依賴出口歐洲。 而中國自己的太陽能市場還沒有啟動。
12月初將在北京舉辦第25屆清潔技術論壇,據悉,凱鵬華盈、英特爾資本、美國中經合等掌握著千億資金的頂尖風投已確定參與,預計將帶動超過4000萬美元投資。
“我很欣慰,在TMT領域投資‘看戲的’已經逐漸減少,更多的人都等著看清潔技術的這場戲。 ”葉東自信滿滿地說,“大幕剛剛拉開,好戲還在后頭。 ”